歷史故事:劉知遠伺機稱帝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13日】

【原文】

劉知遠(1)聞何重建降蜀,嘆曰:「戎狄憑陵,中原無主,令藩鎮外附,吾為方伯(2),良可愧也!」於是將佐勸知遠稱尊號,以號令四方,觀諸侯(3)去就。知遠不許。聞晉主北遷,聲言欲出兵井陘,迎歸晉陽。丁卯,命武節都指揮使滎澤史弘肇集諸軍於球場(4),告以出軍之期。軍士皆曰:「今契丹陷京城,執(5)天子,天下無主。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誰(6)!宜先正位號,然後出師。」爭呼萬歲不已。知遠曰:「虜勢尚強,吾軍威未振,當且建功業。士卒何知!」命左右遏止(7)之。

己巳,行軍司馬潞城(8)張彥威等三上箋(9)勸進,知遠疑未決。郭威與都押牙冠氏(10)楊?入說知遠曰:「今遠近之心,不謀而同,此天意也。王不乘此際取之,謙讓不居,恐人心且移,移則反受其咎(11)矣。」知遠從之。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六.後漢紀一》)

【注釋】

(1)劉知遠:生於唐昭宗干寧二年(895年),卒於後漢干佑元年(948年)。初事後唐明宗。後佐石敬瑭起兵建後晉,封太原王。坐觀契丹滅晉,旋稱帝於晉陽,改名劉皓,遷都於汴,改國號漢,史稱後漢。
(2)方伯:泛稱地方長官。因後晉任命劉知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為各藩鎮之首領,因此他自稱方伯。
(3)諸侯:當時諸藩鎮。
(4)球(音球)場:習武場。球,通「球」,是古代一件習武用具,用皮製成,中間實毛,用腳踢或杖擊為戲。
(5)執:俘虜。
(6)非我王而誰:當時劉知遠被封為北平王,故稱之。
(7)遏止:阻止。
(8)潞城:潞,古邑,隋置潞城縣,唐屬潞州。即今山西省潞城縣。
(9)箋(音尖):同「箋」,信札。
(10)冠氏:冠氏縣在魏州東北六十裡,即今山東省冠氏縣。
(11)咎(音就):災害。

【語譯參考】

劉知遠聽說何重建投降後蜀,嘆息說:「戎狄前來欺凌,中原沒有君主,使得藩鎮依附外邦,我作為各藩鎮的首領,實在慚愧得很!」於是手下將領勸劉知遠稱尊號,以便號令天下,觀察各藩鎮的動向。劉知遠不同意。

聽說後晉主遷往北方,劉知遠就揚言要從井陘出兵,迎接後晉主回晉陽。十一日,命令武節都指揮使滎(音營)澤史弘肇在球場集合各軍,把出兵的日期告訴他們。軍士們都說:「現在契丹攻陷京城,俘虜天子,天下沒有君主。做天下君主的人,除了我們大王還能有誰!應該先即帝位,稱尊號,然後再出兵。」於是大家不停地爭著高呼萬歲。劉知遠說:「胡虜的勢力還很強大,我軍聲威還沒有振作,應當暫且先建功立業。士兵們懂得什麼!」命令左右的人阻止士兵們的行動。

十三日,行軍司馬潞城張彥威等人再三上表勸劉知遠即帝位,劉知遠遲疑不決。郭威與都押牙冠氏楊?進見劉知遠並勸他說:「現在人心不論遠近,都不謀而合,這是天意。大王不乘這個時機取得天下,而謙讓不即帝位,恐怕將來人心轉移,人心一變,反而會遭受災禍。」劉知遠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研析】

後晉出帝和契丹結怨以後,劉知遠估計他必然凶多吉少,但從來不加以評論、勸諫。契丹縱兵深入,也沒有阻攔或派兵入援。因為出帝與他互相猜忌,只是給他一個虛名表示尊敬而已。所以等到契丹占據大梁,劉知遠還一直存著觀望態度,不知該投降契丹或將出帝迎歸晉陽,但部下則勸他稱帝,經過幾次不斷勸進,終於在公元947年正式即皇帝位。其中能夠說服劉知遠最重要的因素,是告訴他天意所然,如果不掌握時機,恐怕日後反受其害,換句話說要他順天而行。的確時機與順天意,是不可逆的,一旦時機錯過,將不復來,逆天而行將不成大事,兩者配合的恰到好處,方能水到渠成。劉知遠最後掌握了機會,建立後漢王朝。但司馬光評價他不仁,不信,用刑不當,所以皇位無法延續長久,後漢只傳二帝,歷時四年,是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延伸思考】

1.機不可失,一旦錯過,可能就永遠失去了。你曾經有此種經驗嗎?請與大家分享。
2.五代十國是一個紛擾割裂的時期,不斷的戰亂與爭鬥,最大的受害者是誰?為什麼?
3.亂世中想稱霸一方者比比皆是,為何有的如願了,有的卻惹來殺身之禍?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69)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二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4.《資治通鑑輕鬆讀》4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