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朱元璋理政處事拾零(外五篇)

嚴謹


【正見網2010年06月02日】

一、愛好應當慎重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對侍臣說:“國君不能夠沒有愛好,但國君的愛好一定要慎重。大體說來,國君愛好功名,那麼貪圖名譽的人,就得到選拔;國君愛好財物,那麼談利的人,就得到任用;國君愛好權術,那麼言計獻策的人,就得到寵信;國君愛好阿諛奉承,那麼花言巧語的人,就會趨附。

偏於所好,很少有不受牽連的。所以,喜歡功名,不如喜歡道德;喜歡財物,不如喜歡廉潔;喜歡權術,不如喜歡誠實;喜歡阿諛,不如喜歡正直。

只要國君的愛好端正,國家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君的愛好發生偏邪,國家就會混亂。所以國君的愛好,不能不慎重。”


※ ※ ※

人都有愛好,國君也如此。但國君不同於常人,常人的愛好,止於一身,即使對周圍的人很有影響,畢竟有限度。而國君的愛好,必然會引起上行下效。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滿朝的人都節食束腰。朱元璋正是看到這一點,知道社會上的人,會趨附國君的愛好,所以提出一國之君的愛好應該慎重,並把它上升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

二、成大事者不貪小利

明太祖攻克了採石,各位將領見了糧食、牲口,都想取拿回家。明太祖看到這種情形,於是下令把裝有糧食、牲口的船的纜繩,統統砍斷,把船推到急流中,船順水東流。諸將吃驚地問是什麼緣故,明太祖說:“成就大事業的人,不謀求小利益,現在全軍渡江,幸虧能夠勝利,應當乘勝直取太平(地名)。如果各自拿些財物回家,再發動軍隊進攻,必定很困難,那大事業就辦不了。”

於是,他率領各路人馬,攻取了太平。


※ ※ ※

成就大事的人,不可貪圖小利。當初項羽進了咸陽,取秦王朝的珍寶東歸,最後落得自刎於烏江畔,就是求小利未能成大事的例子。朱元璋清醒得很,他攻克了採石,寧可把糧、畜付諸東流,以便能乘勝進軍。朱元璋最終能奪取天下,不是偶然的。

三、早年善於納諫

明太祖朱元璋在東閣處理政務,天氣十分炎熱,汗水濕透了衣裳,左右的人輪番送來經過洗滌的衣服給他換。參軍宋思顏,見了說道:“主公親自實行節約樸素的生活,真可以作為子孫的榜樣。我擔心的是您今天這樣,往後可能有所改變。但願您始終如一。”

朱元璋聽了,高興地說:“這話說得很好。他人進言,有的只是涉及眼前的事,而不能達到久遠;有的人能說已經發生的事,而不能說將會發生的事。如今你宋思顏,見我現在能夠實行的事,而憂慮我以後不能實行,確實對我是在盡一片忠心。”於是下令獎賞了他。


※ ※ ※

宋思顏所諫的事,不是發生在眼前,而是由眼前推及未來。朱元璋欣然接受,並肯定他比其他進諫人的高明和一片忠心,表明這時的朱元璋,善於納諫。

四、誡將及時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了金陵以後,想發兵攻占鎮江,於是,把手下的將領徐達等人召來,令他們率兵前去。並告誡他們說:“我自從起兵以來,沒有隨隨便便殺人,你們應該理解我的用心,約束士兵。攻克了鎮江的時候,不要放火焚燒,不要掠奪財產,不要屠殺百姓。如果有違反命令的,按軍法處置。放縱的人受罰,決不寬容。”各位將領,磕頭接受了命令。

等到占領了鎮江,城中平靜,老百姓甚至不知道朱元璋的軍隊進了城。


※ ※ ※

軍隊必需約束,已成定例。朱元璋攻取鎮江之前,戒諸將管理士卒,不可隨意殺人、焚燒、搶掠,犯令,放縱者都將受到處罰。他的用意是既要取得鎮江,又要得到民心。民為國家的根本,萬萬不能忽視。

五、誡縱僮僕

朱元璋聽說各位功臣家裡,有一些蠻橫放肆的僮僕,就把徐達等人召來,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跟隨我,在艱難困苦中起步,雖然成就了這樣的功業,但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最近,聽說你們家中,養的僮僕,有的依仗權勢,驕橫跋扈,超越禮法,這不能不懲治。小人無忌,如不趁早懲治,某一天也許會產生災禍。難道你們不會為這此受牽連?好像治病,應當緊急鏟除病根,如果隱瞞忍耐、寬容遷就,最終會成為你們的禍害。”

(以上均據明代余繼登《典故紀聞》)

六、妻子不服藥

馬皇后(朱元璋的妻子)病得很厲害,不肯服藥。明太祖朱元璋勉強她吃,馬皇后始終不肯,說道:“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神醫扁鵲來給我治病,如我命該絕時,他也無能為力。服藥有什麼用處?如果我服了藥,而病不好,陛下難道不會因愛我的緣故,而殺掉給我看病的醫生嗎?我不忍心見到醫生沒有罪過,而被砍了腦袋。所以,我不要誰來給我看病。”

明太祖說:“你只管看醫吃藥,即使萬一沒有效,我也一定會寬恕那位給你看病的醫生。”

馬皇后最終還是不請醫生診治、不服藥而死。

(事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