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己溫須知天下寒(外五篇)(新加入錄音)

嚴自律


【正見網2010年10月06日】

一、小皇上有大度

周夫,是宋代的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人,字仁熟。擔任右司理。後被蘇軾薦舉為鄆州教授,後又升為著作佐郎。

北宋時,周夫敘述:

太皇太后臨朝聽政期間,有一天早晨上朝,執政的大臣,要討論國家大事。太皇太后(即宣仁太后),命令一個宦官,到皇宮中取桌上的文書。那個宦官,慌慌張張取來,不小心把小皇上的頭巾碰到地上,當時小皇上的頭上,沒有裹戴任何東西,只見皇上剛剃過的光禿圓頭,留著幾個小辮兒。樣子顯得滑稽可笑,當然很不莊重、威儀。這個宦官,因此十分恐懼,嚇得顫顫抖抖,幾乎站不住了。

旁邊另一個宦官,連忙取來頭巾呈上去,小皇上仍然專注地端坐著,既不生氣,也不過問。

退朝之後,領班的官吏,就這件事去取聖旨,叩問皇上:“應該怎樣懲罰那個宦官?”小皇上說:“他這只不過是失誤而已。”

二、“升不受鬥,不覆即毀”

觀察人沒有別的方法,凡是做事時精神飽滿的人,此人如果不富貴的話,也是長壽的人。

另一方面,沒有比觀察他所承受的突然事件,更能了解這個人。如果這個人器量狹小,容易激動;有什麼想法,便立即表現出來;得到一點點成就,便心滿意足;並且,喜歡胡亂講話的人,都是早死或貧賤的徵兆。

不論辦什麼事,都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走向它的反面。“升不受鬥,不覆即毀”:只能裝一升的容器,硬要裝進去一鬥的東西,貪得過度,定遭毀滅: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法則。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三、毀御帶

北宋時,宋仁宗(趙楨,北宋第四代皇帝,紀元1023-1063年在位)時期,國都汴京出現了嚴重疫情。

宋仁宗聽說,治療疫病需要一種藥物:犀牛角研成的藥粉。他便從皇宮裡,找出兩個犀牛角,交給太醫局,配藥為疫民治病。其中有一個名貴的“通天犀”,十分稀有難得。宮廷的侍者,請求留下“通天犀”,以後好作御帶。

宋仁宗責問道:“作御帶怎能和救治百姓相比?”宮廷的侍者,無言以對。宋仁宗於是吩咐,將兩個犀牛角,立刻碾碎配藥,救治百姓。

四、 己溫須知天下寒

齊景公(春秋時的齊國國君,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在位期間,有一年,大雪一連下了三天,齊景公穿上了狐裘大衣。

晏子入朝拜見,齊景公對他說道:“真奇怪!下了三天大雪,我竟不覺得寒冷!”

晏子說道:“古代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穿暖的同時,仍深知百姓的饑寒。可惜您只顧一己保暖,竟忘了天下的饑寒!”

齊景公稱讚道:“說得好!”於是,便脫下裘皮大衣,開庫發糧,以救濟饑寒中的百姓。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五、 孤兒院

宋代在郡、縣兩級機構,設有慈幼局(相當於如今的孤兒院),凡被遺棄或無力撫養的貧家子女,可以送來,由官家登記他們的出生年月,專門安排乳母撫養照看。沒有子女的人家,可以來慈幼局領養。

此後,收成不好的年景,路上也沒有被拋棄的孩子。這的確是仁德之舉。

六、積善十方

《太上感應篇》這部書,內容多取自葛洪的《抱朴子》,託名為老子之師“太上”之作,闡述佛家因果報應的學說,以勸人行善為宗旨。

《太上感應篇》中,提出了十種善行:第一,收養街市上被遺棄孩童,找人看護撫養。待其長大,願尋找父母的,讓他們回去與雙親團聚;第二,每年冬季,領收流落在外的老少乞丐貧民,安排在開設的救濟院裡,每日供應食物,滿一年後,讓其自找出路;第三,廣泛發放靈驗湯藥,為人治病;第四,施捨棺木,成全有喪事而無力購置的人家;第五,所使仆女,供養成人,不計較身價。供應衣食費用,允許嫁人;第六,提倡制止殺生,遇有飛禽走獸、生靈被拘,有喪命之險者,便贖買下來,予以放生;第七,遇到荒年,便高價購進糧食,低價賣出糧食;第八,修葺損壞的寺觀,裝飾剝落的聖像,鋪路修橋,疏通溝渠;第九,接待安排流落飄零的人,按其離家遠近,資助錢糧,讓其還鄉;第十,身為管理刑獄的機構和個人,凡遇冤案,一定要主動為其辯明、洗冤。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