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冰山不可倚(共四文)

慧淳


【正見網2013年05月11日】

一、周公“握髮”“吐哺”,恐失賢士

周公: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稱叔旦。

周武王逝世以後,這時繼位的成王,年紀幼小。周公憂慮天下人聽到武王逝世的消息,會發生叛亂,他就即位行事,代理成王治理政務,管理國家政權。

他派遣自己的兒子伯禽,到魯地去擔任封國之君。臨行時,周公警戒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周朝的地位不算低了。然而我對待人才,一次洗頭髮時,曾三次把頭髮臨時綰結起來(一沐三握髮),出去接待來人;吃一頓飯時,曾三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一飯三吐哺),立即起身去接待他人,就這樣,還擔心失去天下有德有才的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封國之主,而傲慢的對待他人。”
(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

【附言】

周公在當時,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他擔任成王的攝政,特別尊重人才,虛心對待人才,不惜“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後簡略為“握髮吐哺"或“吐哺握髮",因為延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他的這一動人故事,成為千古佳話,為歷代人們所傳頌。魏武帝曹操在其《長歌行》中,就讚揚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藉以表達自己延攬人才,而成就大業的宿願。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其《與韓荊州書》中稱賞韓朝宗:“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傑,奔走而歸之。”可見周公重才的風範,影響至為深遠。這是我們華夏的美德。

二、一則仲父,二則仲父

齊桓公:齊國國君,名小白。即位後,鮑叔牙向他推薦管仲,任以為相。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仲父:即管夷吾,名仲,潁上(潁水之濱)人。幫助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成就了霸業,桓公尊之為“仲父”。

齊國有一個部門的主管負責人,向齊桓公請求一件事,桓公說:“你把這件事,報告仲父去處理。”

這個負責人,後來又去請求一件事,桓公說:“你報告仲父去處理。”像這樣,有好多次。

這個負責人就說:“一是仲父,二是仲父…像這樣做一個國君,真太容易了。”
(出自《呂覽•任數》)

【附言】

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說明齊桓公尊重管仲的意見,十分信任管仲。
用賢人而堅信不疑,既省心,又利國益民,何樂而不為?做為國君,用賢如此,國之幸也,亦君之大幸。

三、明辱之,實重之

王生:西漢處士,善為黃老家言。王生這位老人,曾被皇上召請、居住在宮廷之中。

有一天,當三公九卿等朝廷大臣,都集合整齊,站立在殿廷中的時候,王生老人說:“我的襪帶鬆脫了。”他回頭對張釋之廷尉說:“你替我把襪帶結好。”

張釋之就跪下去,把他的襪帶結緊。結緊之後,有人問王生說:“您怎麼在殿廷之上,污辱張廷尉,讓他跪下,給您繫結襪帶呢?”

王生回答說:“我年紀已老,而且地位卑賤,忖度自己幫助不上張廷尉,對張廷尉始終也不會有什麼好處了。張廷尉是當今的天下名臣,我故意暫且污辱他,使他下跪繫結襪帶,實在想要以這件事,來增其德,來提高他的聲名。”

朝廷大臣們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後,認為王生很有智能,而且也更加敬重張釋之廷尉。
(出自《史記•張釋之列傳》)

【附言】

王生在這件事中,表現出不同一般的智能,而張釋之更表現出一般人所不及的高尚品德。“明辱之,實重之”,發人深思。試問:後生來者,幾人能行張釋之廷尉的“受辱”之舉?

四、冰山不可倚   

楊國忠:(?—756年),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楊玉環的堂兄。天寶初年,楊玉環為唐玄宗所寵,他升為侍御史,賜名國忠,身兼十五職,後任右相,兼領四十餘使。他權傾內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

安祿山叛亂,以“討國忠”為名,他隨玄宗逃蜀,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玉環賜死,他為士兵所殺。
 
當時,楊國忠任宰相,他權勢之大,超過天下所有的人,四方的人士,都爭著去投到他的門下。

有一個進士名叫張彖(讀團),是陝州人,致力於學術,而有很大的名聲,他的志氣也很高大,從來沒有向任何人低過頭、折過腰。當時有人勸他:“準備好禮品,去拜謁楊國忠,可以獲取崇高的地位和榮耀的名聲。”

張彖回答說:“你們以為楊國忠的權勢很大,倚靠他就如泰山一樣穩固。而以我所見,則是一座冰山,說不定在皎潔的太陽大明的時際,這座山,理當要誤人的呢!”

後來,果然正像他所說的那樣。當時的人,都稱美張生:有事前洞察事物細微動向的“見幾”之明。
(出自《開元天寶遺事•依冰山》)

【附言】

《資治通鑑》也有此事的記載:“…或勸陝郡進士張彖,詣楊國忠,曰:‘見之富貴立可圖。’彖曰:‘君輩依楊右相若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泰山”一般比喻穩固不可動搖,而“冰山”則比喻不可長久依傍的權勢,即由此典故而來。

當今之勢,整個的中共,已腐朽不堪。一切尚有良知者,均應早作“三退”(退出中共邪黨、團、隊),以求自保,切勿遲誤!一切與其為友、為伙者,也必須與其劃清界限,遠而避之,以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