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解三國(17):曹操孤身殺賊 義舉天下聞名

劉如


【正見網2019年11月06日】

伍孚朝堂除賊,當場就義,曹操緊跟其後,最終引發全國共同討賊的起義。這場大規模的起義,由曹操發起,雖未達到最終鏟除董卓的目的,卻成為在眾諸侯面前,展現劉備關羽和張飛三大英雄威名的舞台。在作者眼中,這三人才是全國起義的主角。汜水關斬華雄和虎牢關戰呂布,能贏得勝利,靠的就是這三人,沒有他們,註定失敗。諸侯們的無能表現,只為凸顯三英的神威。而曹操的義勇、過人的機智與英雄不計出身的胸襟見識,也得到充分的展現。可以說,一場起義大戰,除了突出主要人物,也將各路諸侯的志向與境界,展現的淋漓盡致。

諸侯盟軍最後半途而廢,雖勝尤敗,放縱董卓挾持天子和百姓遷都長安,將洛陽城燒成一片焦土,實為天意,董卓註定要在遭受天譴之前,把挾天子令諸侯的樣板完全定型。天子從此隨著權臣而走,四處漂泊,使得這場等候劉備崛起,扶持漢室救國,最後形成三國的「演」「義」大戲,成為一部漫長的「長篇史劇」,留給後人。

我們先來看曹操是如何刺殺董卓的。

借寶刀 曹操相府殺賊

曹操與袁紹都是朝廷禁軍校尉。袁紹因之前反對董卓廢帝,早被趕出洛陽,駐軍渤海,伍孚被董卓殺害後,他憤恨董卓專權,忍無可忍,令人持密書給司徒王允,責備司徒在朝為重臣,不能眼睜睜看著董卓的惡行無動於衷,勸他領頭圖謀計策,共同討賊。當時董卓監視群臣,王允因此心急如焚,為躲過董卓的疑心,他以慶祝生日為理由,將信任的要臣請來家中,密謀除害,曹操也在其中。但眾人商議多時,因無計可施,不由痛哭,這時,曹操勇敢地站了出來,願意藉助王允家中祖傳的一口極為鋒利的寶刀,獨自前去刺殺董卓。他說自己這麼長時間,一直在董卓面前示好,其實是曲意逢迎,以獲得董卓的信任,好伺機除掉國賊。如今已經奏效,董卓對他十分信任,將他留在身邊,可以隨時出入董卓的相府,也就是可以直接到董卓家中伺機殺掉他。王允一聽,非常高興,毫不痛惜那口寶刀,立即交給曹操,這就是曹操刺殺行動的緣由。

曹操的話,表明他討賊除害的義舉,屬於忍辱負重的第二種行義方式。他敢於在伍孚失敗,失去性命後,董卓警戒心極強,護衛嚴密的情形下,獨自奮勇進行如此危險的行動,單憑這一點,就能斷定,他絕非貪生怕死之徒,而是義勇雙全,有勇有謀,能機智應變的英雄。這個刺殺過程,寫的極為詳盡,不僅突出董卓的警戒心,也將曹操的冷靜和機智,展現的十分到位。

曹操帶著寶刀,進入相府侍奉董卓,因有刺殺預謀,自然來的晚一些,就這樣,董卓就追問曹操,為何來遲了。曹操很機智地回答,因為自己騎的馬太過老瘦了,走得太慢。董卓見他答的毫不猶豫,放下戒心,招呼已經成為義子的呂布去選一匹好馬要賜給曹操。曹操見最具實力的呂布離開董卓,董卓又因太胖臥倒歇息,於是趁機拔刀,正要刺向董卓,董卓卻在鏡子中發現了,於是問曹操,這是要干什麼?曹操馬上能夠隨機應變,改為跪下,獻上寶刀,他心知,董卓力氣非常大,伍孚就是這樣失敗的。而且呂布也挑好馬,馬上就回來了。

由於真的是寶刀,曹操只是拔出刀,並未下手,說話也滴水不漏,董卓雖然心疑,也只好不露怒色,讓呂布把馬給他。曹操見馬到手,又快速做出決斷,騙董卓要試馬,趕緊騎馬揮鞭,逃出宮中,要回家鄉召集義軍,號召各地諸侯,共同討賊。

因全國追捕  義舉得以聞達天下

董卓見曹操逃跑,證實了刺殺行為,於是大怒,借天子名義令全國行文抓捕曹操。並懸賞千金,封萬戶侯。幫助逃跑和藏匿者,與曹操同罪。曹操要想逃出抓捕,除非天助。

從這點上看,曹操機智地盡一切努力也要保全性命的行為,絕非貪生怕死,他是為了不要枉死,留著有用之軀,才能積蓄力量,再次有機會除惡,在那樣特殊的時代,這也是別無選擇的一種典型的報國方式。他如果不是早將生死放下,懂得生死有命,他真的不敢獨自去行刺,一旦失敗,極有可能就會失去性命。曹操如果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就去行刺,是不可能的。我們看到,他逃至中牟縣,就被縣令陳宮認出,將他抓捕入獄。如果陳宮貪圖黃金與萬戶侯的爵位,將他綁至京城去取賞,估計曹操就真的沒命了。儘管歷史也許是另一個人將曹操放過,不管真相如何,就是曹操的刺殺舉動,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因此,是順天應人的義舉,得到地方官吏的幫助,命不該死。最終逃了出去。陳宮就是這些有良知的地方官的代表,他被安排在演義中救下曹操,並拋棄縣令的官職,冒著被追捕同罪的危險,要跟隨曹操起義。

我們看到,即使是小說的演義中,作者也寫到,曹操被陳宮認出,陳宮假意抓他上京請賞時,也就是真的沒有機會逃命時,曹操也同樣不低頭的。我們看下面這段原文:

至夜分,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後院中審究;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拏住我,便當解去請賞。」縣令(陳宮)屏退左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縣令曰:「孟德(曹操的字)此行,將欲何往?」操曰:「吾將歸鄉裡,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願也。」

這一段就將曹操敢於捨生取義絕不後悔的心志,講的非常明白,屈身侍奉董卓,目的在於為國除害,若非真心,是不敢行刺的,他相信殺賊不成功是天意的話,也就在此時道明。果然,他被釋放後,真的回到家鄉,舉起了義旗。

曹操雖然刺殺失敗,但他正好是順應董卓惡貫滿盈,人皆恨之的天象,因此,董卓全國大肆追捕,既考驗著曹操在難中的心志,也就等於將曹操的義舉公布全國,自然就讓曹操的義舉贏得天下人心。就這樣他得到了全國各諸侯和官吏的支持和響應,順利達成這次大規模的全國軍事聯盟。這一次,曹操因順天應人,自然兼具了天時與人和之利。

下一步,諸侯聯盟起義,就會集中展現劉關張的威名。起義未果,卻讓劉備三人如潛龍崛起,同樣名聞天下。(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