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臨飛鳥上 展翅向何方

纖纖


【正見網2024年06月06日】

歷史上很多的名人都登過鸛雀樓,寫下無數的不朽詩文。唐朝詩人暢諸的這首《登鸛雀樓》,字句簡單易懂卻是難得的好詩,全文僅僅二十個字「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這兩句的大意是指:詩人登上鸛雀樓,飛鳥在腳下飛翔,向下看便是熙熙攘攘的人世間。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吧。鸛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被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歷史文化名樓。按照現在的理解也就是九層樓的高度(57.4米),與今天的那些高樓比起來也不是太高。為什麼詩人會有那種「高出世塵間」的感受呢?其實中國人常講「三尺頭上有神靈」,神是無處不在的,只不過今天的人不信神,神也就不顯現給人看了。這句其實與李白的那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有相同的妙處。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這兩句主要是寫詩人看到的風景,「天勢圍平野」就是那種「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感受吧。而「河流入斷山」是指河水從兩山的銜接處流過,有一種河水切斷高山的氣勢。這兩句的描寫可謂大氣磅礴。與李白的那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有相同的氣勢,又似乎爆發力更強(字句短)。

詩人登上鸛雀樓,並沒有那種高人一等的傲慢,而是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解脫感。似乎已經擺脫了世俗的束縛,輕飄飄的飛翔在飛鳥之上,與天地合為一體,而眼中看到的黃河就像是一條巨龍穿梭在山的中間。這活脫脫就是一副神話的場景。

祖國的大好河山,在詩人的眼中被描繪的那麼好。然而詩人不知道的是,這山河本就是神所開創的,為了眾生得救而開創的。詩人是否想過展翅飛離這裡,回到自己真正的家鄉(天堂)?

大法開傳天機盡泄,我們欣賞詩人筆下的妙境時,是否也明白人世間存在的真實目的。一切都是為了法輪大法的開傳,世人都是為了得法而來。

今天的大好河山,已經被破壞的傷痕累累。但大戲即將謝幕,到了我們回家的時候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