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劉審交仁政留汝州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14日】

【原文】

丁亥,汝州奏防禦使劉審交(1)卒。吏民詣闕(2)上書,以審交有仁政,乞(3)留葬汝州,得奉事其丘壟(4),詔許之。州人相與聚哭而葬之,以為立祠,歲時享(5)之。太師馮道曰:「吾嘗為劉君僚佐,觀其為政,無以逾(6)人,非能減其租賦,除其繇役也,但推公廉慈愛之心以行之(7)耳。此亦眾人所能為,但他人不為而劉君獨為之,故汝人愛之如此。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為,何患得民不如劉君哉!」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後漢紀四》)

【注釋】

(1)劉審交:(?~950)後漢大臣。文安人。字求益,少讀書,尤精於吏道。後唐時為磁州刺史。後晉時為襄州防禦使、檢校太尉。後漢時歷官汝州防禦使,均有政績。
(2)詣闕:到朝廷。闕,帝王的住所。
(3)乞:請求。
(4)丘壟:墳墓。
(5)享:祭祀。
(6)逾(音於):超越。
(7)但推公廉慈愛之心以行之:汝州近輔,號為難治,審交盡去煩弊,無擾於民,百姓歌之。

【語譯參考】

十九日,汝州奏防禦使劉審交去世。官吏和百姓到朝廷上書,因為劉審交生前有仁政,請求把他留在汝州安葬,以便能夠事奉他的墳墓,後漢隱帝下詔准許。汝州人相互聚集在一起痛哭並安葬了他,為他建立祠堂,每年按時祭祀。

太師馮道說:「我曾經做過劉君的僚屬,看他治理政事,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不是能夠減少百姓的賦稅,免除百姓的繇役,只是能推行公正、廉潔、慈善、仁愛的心,並且付諸實行罷了。這也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是別人不做而劉君一人去做了,所以汝州百姓如此愛戴他。假使天下食祿二千石的州官們都能仿效劉君的所作所為,還怕不能像劉君那樣得民心嗎?」

【研析】

太師馮道對劉審交的評價,可謂平實且一針見血。只要是華夏兒女,受傳統文化之薰陶,或多或少懂得為人為政之道。但我們所見能知行合一的卻不多,尤其是亂世之時,更是鳳毛鱗爪,此時如果能恪守傳統倫理而行,則需要相當的智慧方能為之。其實劉審交他也只是奉公守法,盡心盡力的執行事務,以公正、廉潔、慈善、仁愛的心去治理百姓而已。可是別人做不到,他做到了,就突顯出其高貴情操,難怪能深獲民心。去世之後,汝州百姓還捨不得他離開,上書要求留葬汝州,以便立祠祭祀。此也說明一個道理:為政之道無他,唯德而已。

【延伸思考】

1.我們往往不想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隨波逐流。讀了劉審交的故事,是否帶給你另一種不同的思維?
2.知與行是我們常面臨的問題,許多事情我們都只停留在認知的層次,真正要實行時,卻是顧忌甚多,如果你碰到此問題,如何去突破困境?
3.「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為,何患得民不如劉君哉!」馮道最後這句話說明道德重整的重要。我們此時恰也處在需要讓道德回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做,才能盡一份心力?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69)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二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