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4月19日】
【原文】
玄齡(1)明達政事,輔以文學,夙(2)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與杜如晦(3)引拔士類,常如不及。至於台閣規模,皆二人所定。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4)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玄齡雖蒙寵待,或以事被譴,輒累日詣(5)朝堂,稽顙(6)請罪,恐懼若無所容。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紀九》)
【注釋】
(1)房玄齡:齊州淄縣(今山東省淄縣人)。唐初名相。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是著名學者房彥謙, 自幼聰穎好學。他非常仰慕秦王李世民,在李世民率兵在他家鄉時,便主動投效李世民。卒於貞觀22年,太宗罷朝三日,以示悼念。
(2)夙(音訴):早晨。
(3)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唐初名相。唐武德元年(618年),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自此即隨同李世明四處征伐,參與機要。卒於貞觀4年,太宗因此罷朝三日,以為紀念。
(4) 徇(音訊):為理想或某種目的而犧牲生命。通「殉」。
(5) 詣(音意):到、前往。
(6) 稽顙(音啟嗓):雙腿跪在地上,頭碰觸地面,稍作停頓,是古代的最敬禮。顙,指額頭、前額。。
【語譯參考】
房玄齡通曉行政工作,又有文學素養,從早到晚盡戮力從公,唯恐處理有誤;運用法令寬厚平正,聽到別人的優點,如同自己的優點一般,從不要求對方十全十美,也不會以自己的長處作為標準。與杜如晦提拔士人,不遺餘力。唐王朝的朝廷規模,都是由他們二人所制定。李世民每次與房玄齡討論政事,一定說:「非杜如晦不能決定。」等到杜如晦到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策略。因為房玄齡擅長策劃,而杜如晦擅長判斷。二人密切合作,同心為國效忠,所以唐朝稱為賢能宰相者,首推房玄齡與杜如晦。房玄齡雖然受到皇帝的寵待,但有時因某事被皇帝譴責,他總是一連數日到金鑾寶殿,叩頭請罪,恐懼得好像無地自容。
【研析】
房玄齡與杜如晦是唐太宗兩位重要謀臣。在李世民做秦王時,房、杜二人就隨軍隊東征西討,運籌帷幄。唐武德9年,太子李建成與其弟李元吉密謀殺害秦王李世民時,他們被李世民召入府中商議對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唐太宗任用二人為宰相,房玄齡多謀略,杜如晦擅決斷,各具優點,被當時人稱為「房謀杜斷」。
【延伸思考】
1、歷史上流傳許多有關房玄齡與杜如晦的故事,請分享你所知道的小故事。
2、房玄齡雖然位居要職,但言行舉止更加謙讓,除了戮力從公,不敢稍有懈怠外,用人亦完全依據能力,不分尊卑。由房玄齡的待人處世做法,你體會到哪些道理?
3、唐太宗締造了唐朝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你覺得造就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參考書目】
1、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修訂本)(第4冊) 建宏出版社
2、《柏楊版資治通鑑》(第23 冊) 遠流出版公司
3、《圖說中國歷史》京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http://www.minghui-school.org明慧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