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韓擒虎德才兼備,死前現奇兆(二文)

華翰


【正見網2015年04月03日】

一、韓擒虎德才兼備,死前現奇兆

隋朝名將韓擒虎,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東部)人。少年時的韓擒虎,激昂振奮,以膽略雄威聞名,為時人所稱讚。他容貌端正,身材魁梧,很有男子漢氣概。而且又很喜歡讀書,經史百家等書,都略知其大意。北周時,周太祖宇文泰,見到他後,感到他與眾不同,讓他與自己的兒子們交遊。後來因為軍功升職,任都督、新安太守,不久升為儀同三司,承襲父親的封爵為新義郡公。

周武帝伐齊時,齊朝大將獨孤永業(人名)鎮守洛陽金墉城,韓擒虎僅憑一張嘴,就說服他投降了。隨後,韓擒虎平定了范陽,任永州刺史。陳朝軍隊逼近光州,韓擒虎作為行軍總管,擊敗了他們,並隨宇文忻平定了合州。隋朝建立之前,楊堅當時作宰相,韓擒虎升官為和州刺史。

陳朝將領甄慶、任蠻奴、蕭摩訶相互呼應聲援,多次進攻長江以北地區,先後侵入邊界。韓擒虎屢次出擊,挫其鋒芒,使陳朝的軍隊銳氣全喪。

隋朝開國初期,隋文帝楊堅,有吞併江南陳朝、統一中國的打算,因為韓擒虎文武雙全,於是升他為廬州總管,委以平定陳朝的重任。敵人聽說後,都感到十分憂慮恐懼。等到大舉伐陳,韓擒虎被任命為先鋒。於是,他率領五百士兵,夜渡長江,迅速襲占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當時,陳朝守衛的士兵,都喝醉睡了,韓擒虎很輕易地攻取了採石,半日攻下姑孰(今安徽當塗),然後進駐新林(今南京西南)。江南父老久聞其威名,登軍門拜訪者,絡繹不絕。

陳朝軍隊十分恐慌,他們的將領樊巡、魯世真、田瑞等相繼投降。陳後主陳叔寶,派蔡征領軍守衛朱雀航,大家聽說韓擒虎快到了,都四散潰逃。韓擒虎帶五百名精銳騎兵,直接沖入朱雀門。陳朝軍隊打算抵抗,任蠻奴揮揮手說:“老夫尚且投降,諸君何必再抵抗!”於是大家都一鬨而散。韓擒虎遂平定了金陵,擒獲了陳後主陳叔寶。

隋文帝隨即下詔書,褒揚韓擒虎,並因功拜韓擒虎為上柱國(意為:國之上柱。官職名)。

以前,江南有歌謠說:“黃斑青驄馬,發自壽陽邊。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大家都不知道甚麼意思。韓擒虎本名豹,在平陳之際,他常常騎青驄馬,往返的時節也正與歌謠中所說的時節相合。到這時,大家才領悟到歌謠所說的含意。

後來,突厥來朝進貢,皇帝對他們的使者說:“你聽說江南有個陳後主嗎?”使者答:“聽說過。”皇帝便命令左右侍從,把突厥使者,引到韓擒虎面前,說:“這位就是抓獲陳後主的人。”韓擒虎很嚴厲地盯著使者看,突厥使者恐慌,不敢直視他(韓擒虎)。他的威嚴就是這樣震懾人。

後來,文帝在內殿,宴請他,對他感情真切,禮遇優厚。

歷史上,流傳這樣一則傳說:說他回去不久,他的鄰居老大娘,看到韓擒虎門前,儀仗隊很煊赫,如同帝王家,就驚異地詢問:“是怎麼回事?”其中有人說:“我們是來迎接大王的!”忽然什麼都不見了。

又有一人,病很重,卻忽然倉惶失措地走到韓擒虎家說:“我想拜見大王。”左右侍從驚奇地問:“什麼大王?”病人回答道:“閻羅王。”韓擒虎的子弟大怒,要動手打他,韓擒虎制止道:“我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我已滿足了。”

從此以後,韓擒虎就病了,過了幾天,竟然去世了。

正是:
有才又有德,
建功立偉業;
生是上柱國,
死當閻王爺。
說句四川話:
“要——得!”

二、宇文愷才大德虧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為了防止宇文氏家族的人反叛奪權,便下令殺掉一些宇文氏皇族的人。其中有一個叫宇文愷的,也在被殺的名單中。追殺的人派出去後,楊堅又後悔了,宇文愷本是北周皇族的遠支,而且,他的哥哥宇文忻,在楊氏建立隋朝的過程中,是立過功的。這樣的人不應該殺。想到這裡,楊堅馬上派人,去追趕殺宇文愷的人,說:文帝已經決定赦免宇文愷。因此,宇文愷才倖免一死。

其實,雖然宇文愷不是北周皇族的近親,但因他的父親、哥哥都是北周的功臣,他自幼就很風光,剛剛三歲,就賜爵雙泉伯,七歲又晉封安平郡公,邑兩千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恩寵有加了。到了他可以當官的年齡,先當了個稱為“千牛”的小官,負責宮中護衛。後來又晉升為御正、中大夫、儀同三司等職。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又給他加了一個上開府中大夫的官名。宇文愷從小就喜歡博覽群書、學習知識,尤其喜愛建築方面的知識,年輕時就以博學多才而聞名。所以,楊堅赦免了宇文愷以後,便讓他當了營宗廟副監。(如果用今天的職務來比擬的話,大概可以稱為修建宗廟副總指揮吧)“宗廟”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是每一個名門望族所不可少的,至於皇帝,那就更缺不了了,並且還得與眾不同。隋文帝剛剛奪得政權,建立新朝,所以他是一定要修建宗廟的。這個任務就落到宇文愷的身上。宗廟建成以後,文帝很滿意,又封他為甑山縣公,食邑千戶。

北周的首都在長安,文帝建隋以後,首都也設在長安。但由於戰事頻繁,長安城多次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整個城市破亂不堪,宮室狹小,水質變壞,無法食用;而且城裡宮室、官署、居民混在一起,難以區分,不利於統治。開皇二年(紀元582年)隋文帝下令營建新都大興城,命高穎、宇文愷為營建正、副監。大興城的選址比較合理。整座城氣勢宏偉,規模龐大,城內區劃明確,並且採用了裡坊制的設計原則。

隋朝統一中國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全國,文帝有意遷都洛陽,要在洛陽營造一個東都,便以高穎為營新都監,以宇文愷為副監。但高穎不懂技術和設計,整個的規劃設計,實際都是由宇文愷一人完成的。他受命率領水工,開鑿了連接大興城、渭水和黃河,長300餘裡的廣通渠,造福了百姓。

文帝修建仁壽宮的時候,宇文愷任仁壽宮監。仁壽宮建在山巒之中,工程複雜艱巨,遇到許多複雜的技術難題;但宇文愷憑藉自己出色的規劃設計和精心組織施工,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雄偉壯麗的宮殿。文獻皇后死後,他又設計建造了皇后的陵墓。文帝對他主持的這些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都很滿意。

文帝死後,煬帝繼位,繼續營造東都洛陽,仍以宇文愷為營東都副監,並且很快就提他為將作大匠。煬帝要他營建得越奢侈豪華越好,因此,他就把洛陽設計得“窮極壯麗”。建好後,煬帝果然非常高興,提升他為開府,拜工部尚書。

煬帝有一次北巡,想藉機炫耀一下隋朝的強大和先進。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多數住帳篷,煬帝就讓宇文愷設計一個大帳篷。這個大帳篷裡面能坐幾千人。帳篷做成後,煬帝高興的賞賜給宇文愷絹一千段。

宇文愷還為煬帝造了一個大殿,名為“觀風行殿”。其下面設有輪軸,可開可合,非常奇妙;上面裝得下幾百名衛士。那些部落酋長,見了這大帳篷和觀風行殿,覺得神奇得不得了。煬帝見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對宇文愷的設計非常滿意,不斷地給他賞賜,可謂不計其數。宇文愷身懷奇才,可惜跟錯了人!

中國歷代帝王,都很重視“明堂”,據說黃帝的時代,就有明堂了。

那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一些重要的集會、典禮、儀式等等,都要在這裡舉行。所以孟子說:明堂是“王者之堂”。但是晉以後的幾百年來,各國都沒有力量興建明堂。隋文帝在位時,為了表示自己朝代的正統性,決定修建明堂。但是人們已經有三百年沒見過明堂了,究竟明堂是個什麼樣子,怎麼個建法,大臣們爭論不休,得不出結論。

宇文愷遍讀古代典籍,全面地考證了明堂的建制、形式、尺寸、演變以及明堂各部分的象徵和意義等,並且按1:10的比例,畫出圖樣來。還作出一個模型。

但是,隋代的明堂,沒有等到開始建設,隋末農民大起義就暴發了。

明堂沒有建成。宇文愷在五十八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他為後世留下了《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釋疑》一卷。這些著作,是他留給後世的建築史上的一筆重要財富。

(均據《資治通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