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4月25日】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年)黃曆七月六日,晚上三更後,古代計時法「三更」是當天的二十三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按現代時間觀念,此時已經是黃曆七月七日七夕節凌晨了。此時淮安的洪澤湖突然起了大風,下起大雨,並伴隨雷、電,風雨大的可以拔起大樹,掀翻屋頂。
當時在洪澤湖岸邊的高堰堤上,還有來監督視察防洪工程進度的一眾官員們,他們是吏部侍郎王顓庵、戶部侍郎掞田景、齊雯、王公等垂紳(shēn)諸公及具體負責該工程分修進度、監督、安撫工作的官員們。「垂紳」,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下垂部分叫紳,《禮記》有言:「凡侍於君,紳垂」。「垂紳諸公」指在朝為官,侍奉君王的京官,這裡的垂紳諸公是皇帝、朝廷派下來到地方視察工作的上級官員。
面對突發的暴風雨,這些上級官員和具體負責工程的官員們,全都不得不在一處岸下土穴中避雨。風雨一直都沒停止,隨著黑夜過去,他們都看見了一幅奇景:空中有十二條青龍在飛舞,龍的鱗片和鬍鬚都看的一清二楚,這樣的奇景伴隨著風雨直到黃曆七月七日入夜天黑後才消失。
這件事記載在當地縣誌中,可信度極高。歷史上一直都有人見到龍這種另外空間的生命,但官員們集體見龍事件還是比較少的,時間上持續了幾乎一整天更是少有,而且還記入縣誌之中。我想這些官員們能見龍,也是上天對他們工作負責的一種獎勵,三更後的凌晨就到堰堤上檢查工作,可見他們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所以上天刻意讓另外空間的龍顯現出來給他們看。從某種角度上看也是清聖祖康熙大帝聖德所感,讓這些官員見到龍,創造當時的神傳文化體系,也給後人留下歷史見證。
這件事充分的說明了龍是真實存在的、另外空間是真實存在的,無神論是錯誤的假說,有神論才是正確的。
資料來源: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十四·祥祲》
原文:康熙庚辰三十九年七月六日,夜三更後,淮安洪澤湖大風雨雷電,髮屋拔樹,時督高堰堤工大臣如吏侍王顓庵、掞戶侍田景、齊雯、王公,垂紳諸公及分修督撫諸公,皆在避匿岸下土穴中,質明望見,空中十二龍,顏色皆青,麟須畢見,至七夕入夜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