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8月28日】
【原文】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字詞義解釋】
(1)嬴秦:嬴,姓氏。秦,戰國時代秦國滅六國後,秦王政於西元前221年建立秦帝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的名字姓嬴名政。嬴秦是指秦的封地祖先姓氏為嬴。
(2)氏:姓的意思。
(3)始:才、開始。
(4)兼併:這裡指兼併戰國時代的六國,統一天下。
(5)傳:上代交給下代,這裡指傳位。
(6)二世: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始皇帝崩,宦官趙高偽造遺詔殺長子扶蘇,立次子胡亥為帝,稱為二世。在位三年,被趙高所殺。
(7)楚漢爭:楚漢相爭,從秦末年到漢建立的四年期間,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各自稱王,相互爭奪天下。
(8)高祖:漢高祖,漢代的開國君主劉邦。
(9)興:興起。
(10)漢業:漢朝的基業(豐功偉業的基礎)。
(11)至:到。
(12)孝平:漢孝平帝。
(13)王莽:孝元皇后的侄兒。孝平帝時,王莽以外戚專權,孺子嬰繼位後,王莽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新」。
(14)篡:篡位,以不當手段奪取君位。
【譯文參考】
秦王嬴政吞併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天下稱帝,是為秦始皇。後來宦官趙高偽造遺詔,傳位給次子胡亥,是為秦二世。後來出現了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各自稱王,相互爭奪天下的局面。
漢高祖劉邦興起,贏得勝利,建立了漢朝的基業。到孝平帝時,外戚王莽專權,孺子嬰繼位後,王莽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新」。
【讀書筆談】
這一課,講了秦與西漢兩朝的興亡大事。目的必然還是為了以史為鑑。所以,後世必然要對這兩個朝代的王朝開創者的功過和末代的亡國教訓進行總結和評價。由於這是歷史的啟蒙教育,不會詳盡講述,只讓孩子記住個歷史綱要則可以了。
所以在這裡,不可能展開詳盡的歷史。只做一個提示吧。比如秦始皇,對他爭議很多,褒貶都有。我們今天只給出一些思考的提示。希望孩子能不脫離實際的時代背景,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秦始皇13 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至三十九歲完成統一大業,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迅速結束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年的諸侯混戰局面,遂又制定頒布一系列有利於統一之法令及措施,統一文字、度量衡、法制、統一國道,廢除封建(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制度,建郡縣制,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皇朝。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因秦朝的統一,廢封建制度,而不再有諸侯國,也就結束了封建的時代。這是非常偉大的無法否定的功績,該文化制度,郡縣政體,直至今日,都被普遍採用和借鑑,沒有大的改變。
很多人誤解他為暴君,實為500年的征戰留下的恩怨情仇造成的後果,不論是哪國強大起來,被交給這等統一各國的歷史使命,相信都不會做的比秦始皇更好。如果他真的暴虐,試想在十幾年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的屢次征戰中,為何從不見有關其坑卒、屠城的記載,實際上,滅六國之後,他從未有過把各國王族整個滅掉除根的行徑。他在那樣的混亂現實中,敢於保留多數王族後代,實為中國歷史上很有膽識和胸襟的君王。後代歷史,文人多將秦始皇橫掃六國描述為「暴」,實在是一些六國後裔,不甘亡國之恨,不念秦始皇活命之恩,反冠「殘暴」於秦始皇的緣故,倘若秦始皇真如此「殘暴」,六國後裔恐怕早被趕盡殺絕。
這種氣魄,遠非一般帝王能比。他能迅速統一六國,必定才智過人,志向高遠,是任人唯賢、無國界、不講身份、用人不疑的明主。若非如此,人才不會從各國匯聚到秦;沒有人才,不懂重用,心胸狹隘者,混亂了五百年的艱巨的統一大業根本不可能完成。
秦始皇用人之最大特點是放手,用人不疑,不干預,給手下將、相以極大自主權。他將二十萬大軍交於李信,將六十萬大軍交於王翦,將三十萬大軍交於蒙恬,不設置各種限制他們權力之障礙,也不干預他們指揮作戰。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對那些功臣宿將,繼續委以重任。重要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將相都善始善終,君臣極少猜忌。
關於「焚書坑儒」的真相:焚書,涉及到正邪同在、魚龍混雜的諸子百家和各國書籍的去偽存真,為留下正統文化從而嚴加整理等方面的論述。坑儒,則是清除攻擊新政、想要復辟六國政體的那些妖言惑眾的腐儒、方士。
而秦代的滅亡,還關乎天意、神定歷史走向等古人的歷史觀,因此對於秦始皇和秦朝的所有真相,無法展開詳談,有興趣者,可親自查閱大紀元「千古英雄人物」中關於秦始皇的那部分系列文章。
【故事天地】
鴻門宴
秦朝末年,劉邦統領的軍隊先攻破了秦國入了關,並且派兵把守函谷關。入關之後,劉邦一直沒有機會見到實力比較強的項羽,沒想到劉邦陣營有一個叫曹無傷的竟然派人去跟項羽說,劉邦有意侵占關中稱王。項羽一聽震怒不已,決定用兵攻打劉邦,項羽的大將軍范增更是藉機力勸,他認為要一舉殲滅劉邦,因為范增曾經叫過高人看過劉邦陣營上空的雲氣,發現有天子之象,所以,力勸項羽要先下手為強。
項羽的叔叔項伯知道了這個消息,因為他跟劉邦陣營的張良有很好的私交,於是連夜趕到劉邦陣營將消息告訴張良,項伯原來的用意是要張良離開劉邦,但是張良堅持不走,還把這個緊急的消息稟報了劉邦。劉邦一聽自知敵不過項羽,於是反過來請求項伯回去代為向項羽解釋自己絕對無意稱王,項伯說可以,我可以幫你當和事佬,但是,明天一早你要親自到項羽所在的鴻門來請罪。
於是項伯連夜又趕回項羽軍營向項羽說,劉邦是這麼解釋的,並且他還說:「如果不是因為劉邦先攻入關中,您又怎麼敢進來呢?現在人家立了大功反而要去攻打人家,這是不仁不義的,不如趁機友好款待他吧!」項羽答應了。
隔天一早,劉邦果然率領了一百多人馬來到鴻門,親自向項羽請罪,希望項羽不要聽信小人的流言,而從項羽的口中劉邦也知道,原來是自己陣營曹無傷放的話。當天,項羽留下劉邦一同飲酒,在筵席上還有項伯、范增、張良,范增多次以玉佩向項羽示意要殺劉邦,但是項羽無動於衷。范增實在是按耐不住,於是自己招來一個叫項莊的,要他以舞劍為藉口殺了劉邦,項伯看穿了項莊的意圖,自己拿起劍也舞了起來,掩護劉邦讓項莊完全沒有機會下手。
就在這危急的時候,張良出了帳篷招來劉邦的衛士樊噲,樊噲氣勢威猛衝進宴會中,義正辭嚴斥責項羽忘恩負義。就在情勢稍微緩和之際,劉邦藉口上廁所,在樊噲的護送之下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現在我們常把不懷好意的邀宴形容為「鴻門宴」,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
這個故事還道出了古人的一個思維方式。就是認為劉邦是天意選定的天子,無論范曾如何想要除掉他,都會化險為夷,透露了天意不可違,朝代各負使命,自有命定走向的這樣一種神安排歷史的歷史觀。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註:根據正見網《三字經》教材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