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9月01日】
【原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字詞義解釋】
(1)迨:讀音為dai,等到。
(2)隋:朝代名。北周時楊堅篡周,滅陳、梁,南北朝結束,統一天下,定國號為隋。
(3)一:統一。
(4)土宇:天下。
(5)傳:傳承、傳位。
(6)失:喪失。
(7)統緒:指皇室世代繼承不絕的統系。
(8)唐高祖:唐朝開國國君。姓李,名淵,字叔德,世襲北周唐國公。
(9)起:發動、發起。
(10)義師:正義之師,為正義而戰的軍隊。師,軍隊。
(11)除:除去、平定。
(12)隋亂:指隋朝末年群雄並起的混亂局勢。
(13)創:開創、創立。
(14)國基:國家的根基。
【譯文參考】
楊堅起兵,結束了南北朝混亂的時代,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但是,隋朝只傳了一代,到文帝的兒子煬帝在位時,因為荒淫無道,所以就亡國了。
由於隋煬帝奢侈浪費,民生困苦,各地都有人起兵,李淵便發動正義之師,平定了隋末的亂事,取得天下,奠定了大唐王朝的根基。
【讀書筆談】
中原的歷史,演繹到隋唐,已經是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朝代了,具體的歷史我們也無需贅述,只說隋朝為何只有兩代就滅亡了。
隋朝雖然短命,卻結束了東漢末年三國到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開國皇帝楊堅,也就是隋文帝,勤政愛民,節儉有德,在位期間天下太平,國家富裕,為兒子楊廣,也就是隋朝末代皇帝留下一片景秀繁華的大好河山。
隋文帝創下的基業,只可惜傳錯了人,廢掉忠厚但不拘小節的太子,把皇位傳給了善於以偽善偽裝自己,工於心計,好大喜功的楊廣。
楊廣與父親正好相反,他奢侈至極,到處巡遊,打著效仿古代帝王巡視百姓疾苦的旗號,北巡西域,南遊江南。為顯示君臨天下的帝王威儀,他窮奢極欲,那隨天子巡行的浩浩蕩蕩的車帳人馬,穿戴講究,裝飾奢華,沿途修建的御用道路,建立的行宮不知耗費了多少財力人力。不僅如此,他終年大興土木,從來不思節儉,甚至為了顯示天子和王朝的富足,讓西域各國的商人自由來往,免費吃住,下令所有酒家凡遇外國商人住店吃飯,不得收錢。以此彰顯天朝的繁華和帝王的臉面。其揮金如土,好大喜功到如此地步。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一個典型的敗家子。專為敗父親的基業而來。
他同時還精通音律,自己親自譜曲,終日陪著後宮嬪妃沉迷聲色,所有忠言一概不聽。為巡遊江南而動用百萬民力和龐大的財富開通運河直達錢塘江。最後被逼死在這次巡遊的路上。隋朝因此兩代而亡。
楊廣本天資過人,自幼飽讀詩書,經史典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文韜武略才華過人,況有領兵50萬,一舉幫助隋文帝滅掉陳後主,統一南朝的功績在身,難道他真的是故意要做無道昏君嗎?他如此聰明,飽讀詩書,怎會不知興亡的道理,錯就錯在好大喜功、沉迷聲色享樂時竟然毫無知覺,不聽忠言,沒把所學的道理用來對照自己的行為。
他與陳後主都一樣,過於精通音律,喜好玩樂,本末倒置,帝王的本分置之不理,把天下當成享樂的私用財產,不惜民力,這才亡了國。足見為君之道,從來以踐行仁德道義為本,道理不是掛在嘴上的,也不是做給人看圖個好名聲的,實際做起來,非常不易的,一朝手握大權,不聽忠言,極易沉迷聲色。
隋朝的父子兩代,形成鮮明的對比,為唐朝的太宗留下一個深刻的教訓和警戒。太宗也因此成為一代偉大的明君,敢於納諫,勤於朝政,忠臣良將匯聚,傳奇佳話湧現,開創出中華歷史上真正威德並重,恩澤四方,德化天下的最繁華富強的盛世,成就一代帝王的佳話。
【故事天地】
曇花一現的隋朝
隋朝的開國皇帝是楊堅,他逼周靜帝禪位,建立隋朝,接著滅掉南方的陳朝,統一天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以來的近四百年分裂局面。
隋文帝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他留心民間疾苦,崇尚節儉,重視農業發展,減輕賦稅,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富庶而安定。可是文帝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猜疑心很重。文帝懷疑太子楊勇對他有不良企圖,竟然決定要改立太子。楊勇秉性寬厚,為人直率,雖然也曾想博取文帝對他的好感,可是在他的弟弟楊廣的設計和阻撓下,沒有成功,最後被廢為庶民。
擅作表面功夫的楊廣(隋煬帝)繼位後,逐漸顯露出愛享受、喜奢華的本性,毫不顧慮人民的生活溫飽,揮霍無度,幾度南下巡幸江都;好大喜功,發動全國兵力三征高麗;煬帝種種倒行逆施的行為,終於激起民怨,導致群盜並起,最後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李淵舉兵入關後,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至此隋朝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眼光遠大,足智多謀,驍勇善戰,不但帶兵掃平群雄,統一天下,並且征服突厥和西域諸國,使唐朝聲威遠播。李淵在位九年之後,把帝位傳給李世民,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登位後,知人善任,政治清明,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
太宗非常關懷部屬,據史書記載,太宗有位部將名叫李績,背上長了惡瘡,群醫束手無策,有人向太宗報告說,必須取得龍鬚灰作藥引,才能治好李績的病。但是,龍鬚要到哪裡找呢?太宗急中生智,就說:「我是真龍天子,就用我的鬍鬚吧!」於是剪下自己的鬍鬚燒成灰,和藥調敷,治好了李績的背瘡。
魏徵是貞觀年間的名臣,他為人剛正耿直,對太宗的生活言行及施政,經常進忠直諫。太宗對他非常敬畏。魏徵死後,太宗感慨的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整理儀容;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盛衰敗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行為的得失。而今我已失掉了一面鏡子。」
儒家研讀歷史是為了讓人懂得天下興亡的規律,懂得以德為政的重要,以這個目的來看,太宗可謂是最能領會歷史,懂得正面吸取歷史教訓的英明帝王。正因如此,他明理並付諸實踐,開創出了華夏最輝煌的王朝文明。這也就是當年孔子創辦儒學的目的,人只有重德,才能立身,立國和立家。反之則敗亡。讀書就是為了明白做人的正理。
(註:根據正見網《三字經》教材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