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談(十七)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8月19日】

【原文】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字詞義解釋】

(1)連山:書名。相傳是伏羲氏所作,一說是夏代的筮書。此書以艮卦為首,艮象徵山,所以名為《連山》。已失傳。
(2)歸藏:書名。相傳是黃帝所作,一說是商代的筮書。此書以坤卦為首,坤象徵地,地是萬物歸藏的所在,所以稱為《歸藏》。已失傳。
(3)周易:書名。「易」是變化的意思。《周易》的起源為河圖、洛書。《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說周文王推演伏羲先天八卦為後天八卦,即現在所稱的《周易》。可用來占筮。
(4)三易:指的是《連山》、《歸藏》及《周易》這三本書。
(5)詳:詳細完備。
(6)典謨:《尚書》的篇章模式。「典」是記載帝王事跡的文獻,如《堯典》;「謨」是記述君臣商議的言辭,如《皋陶謨》。
(7)訓誥:《尚書》的篇章模式。「訓」是指教誨的言辭,如《伊訓》;「誥」是指告誡或慰勉的文書,如《康誥》。
(8)誓命:《尚書》的篇章模式。「誓」是指宣誓的言辭,如《甘誓》;「命」是指君王的詔令,如《顧命》。
(9)書:指的是《尚書》。
(10)奧:奧妙精深。

【譯文參考】

《連山》、《歸藏》及《周易》,這三本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詳細說明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與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書籍。
有典、謨,有訓、誥,還有誓、命,這六種尚書的篇章模式,就是《尚書》最精華奧妙的道理所在。

【讀書筆談】

上一課,提到了儒家必讀的四書六經,這一課,開始重點講到六經中的《易經》和《書經》。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講解六經的順序。顯然是把《易經》擺到了首位,即六經之首的地位。為何呢?易經不是道家學說嗎?為何將它擺到首位?

其實,上一課,已經說過,孔子之前,沒有儒家一派的說法,孔子之前的儒家之人,其實世代負責貴族子弟的教育和國家的重大祭祀活動。是上古文化的整理者、繼承者和教育者。所以,他們精通上古文化,孔子也就繼承了儒家一族的使命。實際上是從新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和教育典籍。

中華民族被稱作炎黃子孫,也就是神農和黃帝的子孫。 神農嘗百草,辨別出治病的草藥和毒藥。黃帝著述後世中醫鼻祖《黃帝內經》,成為幾千年醫術的寶典,其基本醫理就是易經的陰陽之理。認為人體是小宇宙,要健康長壽,必須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物皆由陰陽組成,陰陽調和,平衡,則萬物生機勃勃,人體陰陽平衡,也就無病;陰陽失衡,天災人禍,人體內部也同樣,失衡則會生病。首重養生,次為治病,保持人體陰陽平衡是一切病理的基本和治病要達到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古老文化,從醫術,烹飪到治國,都是一個道理,來源於上古帝王的修道文化。都離不開易經的道理。

而伏羲是中華人類始祖,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之首,易經的鼻祖,是開創華夏古老神傳文化的上古帝王。通宇宙天地之理。留下《連山》這本最古老的易經輔助後世帝王治理天下百姓。因此,是治國要典,不可不知。

通過對易經的學習,可以把握天地萬事萬物的變化之道,也可以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對於治國者,為官者,都是首先要了解的知識和道理。所以易經成為六經之首。

接著便是書經,也就是《尚書》,必須懂得這些文書的模式,掌握其運用的奧妙,才能輔助帝王、國君治理天下和國家,比如起草詔令,制定國策、記述史書,哪一件政事不需要文書的記錄和運用呢?各種政事所需要的文章體裁,運用的奧妙,都要學會,才能輔佐政事,管理百姓。

說白了,儒家的教育,就是繼承道家的古老學問,培養精於治國的人才,而孔子,正是秉承古老的智慧,把君子的德行提到首要,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極力要歸正敗壞了的道德,所以周遊列國,宣揚君子治國之道,實際是復興古老帝王的傳統。他要不分富貴身份地招收弟子,興辦教育,培養真正的君子,以期待德化天下,百姓無憂,天下太平。這才是孔子教育的目的。

【故事天地】 秀才的兩個夢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考試前兩天他做了兩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他在下雨的天氣,戴了鬥笠外還加打傘。

這兩個夢也許有些深意,秀才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旅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

秀才說明原委後,店老闆樂了:「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

秀才一聽,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的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可見,同樣的天象每個人的解讀是不同的,沒有真正的道行,是讀不懂易經的,必須是修道者的層次,才能運用自如。但是達到這個層次,也不會隨便運用來干涉人的命運,而是順天意而行。

古人懂得天機是不能泄露的,每個人就是在真真假假中靠著自己的悟性來走自己的路。古人既懂得天意不可違,但是也懂得天機不可泄露。運用易經的時候,奉行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所以,既運用天象斷吉凶,也始終處在迷中,人會根據自己的領悟來處理,不管推斷對與錯,只要抱著做而不求,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就好,所以,秀才的選擇是對的,在無法斷定真相的時候,只管做好人該做的,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問心無愧,結果不必在意。

既然善惡有報,人命天定,那也就意味著,天定的人命禍福都根據人自己的善惡行為而被決定的。所以,盡人事,聽天命,多積德,才是根本,不必太過執著和擔心自己的得失榮辱。

也正因此,儒家不太涉及高層的修道,而只講了人這個層次的理,只要做人仁德,就會積德,就會有善報,命運自然會好轉,因為這是改變天定禍福命運的唯一辦法。所以,孔子只講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把這個擺在首位。

(註:根據正見網《三字經》教材改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