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談(十八)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8月20日】

【原文】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字詞義解釋】

(1)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
(2)周禮:書名。周公著。記載古代政府各部門的職官制度。故又名周官。
(3)著:撰寫敘述。
(4)六官:周朝的六種官制。它們是:(一)天官蒙宰,(二)地官司徒,(三)春官宗伯,(四)夏官司馬,(五)秋官司寇,(六)冬官司空。
(5)存:存有、存在。
(6)治體:治理國家的體制。
(7)大小戴:指西漢的學者戴德與戴聖。二人是叔侄關係,有「大戴」、「小戴」之稱。
(8)註:解釋。
(9)述:闡述。
(10)聖言:聖賢的言論。
(11)禮樂:各種禮儀與配合典禮的音樂與制度。
(12)備:完備。

【譯文參考】

周公撰寫了《周禮》這本書,記載了周朝的六種官制,保存了治理國家的體制。

西漢的學者戴德和戴聖,分別注釋了《禮記》這本書,書中闡述聖賢的言論,以及各種有關禮樂的典儀制度,相當完備。

【讀書筆談】

周公之所以撰寫六官的禮制,無非就是要君臣上下都謹守自己的身份職責,不要做出逾越禮制的行為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管理國家的一套官員體制。孩子們可以從自己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來理解。

比如,班級的同學或幹部分工不同,有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等等,大家各盡其責,統一聽從班長的協調。班長就像國家的君王,各個組長或者委員,就像各級官員,都要做好各自的工作,整個班級的事物才能管理好。如果沒有管理上的規定和處理事情的規矩,沒有做好本分的事,或者互相干擾,出現矛盾,那麼這個班級就會亂套了。定好的事情無法下達,出現的問題,無法上傳,班級如同一盤散沙,風氣會如何,可想而知。

正如以前所說,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希望德化天下,他的教育,最後就是希望培養出君子,讓君子來管理國家,讓自己的弟子能擁有胸懷天下的志向,以高尚的道德為百姓謀福利,讓天下太平。因此,幾千年來,儒家的教育,是站在為國為民憂心,以仁愛關懷天下的角度來培養人才的。所以,必然涉及到國家體制的學習。周禮和禮記,是必學典籍,否則光有救國救民之心,而無六經之才——這些將來管理國家必須具備的學識,就無法具體承擔官員的職務。

所以通曉《易經》和《尚書》後,還要懂得管理體制,通曉各種典儀和禮樂。這樣一來,各自的本分和享有的禮遇清清楚楚,賞罰有據,進退有禮,次序井然。就連為君者,國王自己,婚喪用度,皆有規定,為君者也不敢肆意妄為。

正因如此,中國的士大夫,以天下民生為己任,為民請命,責無旁貸,敢於糾正君王的過失。敢於真實記錄君王的言行。留下千古罵名是歷代帝王最為害怕的,因為一切有根有據,有祖先治國禮儀制度在,誰都不敢為所欲為。中共之所以對知識分子大開殺戒,之後毀掉所有文物和典籍,徹底文化大革命,為的就是讓後人失去這些基本的認識,它便可以為所欲為,進行流氓土匪式的霸權,將所有人的聲音通通關閉。讓人變成不敢討論政策得失,不敢糾正國是的小人。

三字經的深度,到此依稀可見。誰讀了三字經,都會升起治國救民的壯志,深思自己的責任和人生價值,會自發地想要跟隨聖賢的腳步,變成真正的君子。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字經,是一本啟蒙人生志向的書,啟蒙為何學習的書,以及如何學習該學習什麼的書。

我們中國人,在古代,只要受過儒學的教育,都會升起將來成為君子的志向,所以,他們不會將錢財看重,將變節視為極大的恥辱。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何等寬廣高尚的胸襟。學習不是為榮華富貴,也不是為風花雪夜,而是為國為民奉獻自我。如今人們羨慕日本,其實日本的忠義誠信等倫理觀,就是儒家理念在日本的一點點繼承和表現。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好,是不可思議的,是曾被全世界公認和仰慕的。

所以,三字經學完,孩子們便會立志,便會關心天下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君臣之道的學習,是以王道治國的啟蒙,是正統帝王學的開始。

所以,若要展開系統了解這些經書,就要接受進一步的學習,啟蒙階段,必然只是需要知道有這些經書,以及學習這些經書的目的和作用即可。但是意義非凡。

【故事天地】 曾子易簀

曾子重病躺在床上,弟子樂正、子春坐在床下,兒子曾元、曾申坐在床腳。坐在角落的童子拿著蠟燭。

童子無意中發現曾子身下是一張華美而圓潤,只有大夫才能享用的竹蓆。便脫口稱讚,子春忙制止他不要講下去。曾子聽見後,驚懼地說:「啊!」 「是的。那是季孫賜給我的。我一直沒換。元,扶我起來換竹蓆。」

曾元答道:「您的病很嚴重,不能挪動您的身體。等天亮一定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曾子說:「你愛我不如童子。君子以德愛人,小人用姑息遷就來愛人。我還有什麼可求的? 我能得正道而死,已足夠了。」

於是,他們趕緊換掉蓆子。換完蓆子,曾子尚未安穩地躺下就逝去了。這就是「曾子易簀」的故事。(《禮記.檀弓上》)

從這故事,人們就會真正懂得,儒家對君子的理解是節操勝過生命,所謂捨生取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儒生將仁義看得很重,不會為了金錢地位和生命將自己做人的原則更改。而且我們也理解了,什麼叫以德愛人,對君王勸諫,給以忠告,才是愛君王,才是真正的忠心,只有小人,才會投其所好,或者遷就姑息。抱有私心。

那麼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君子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給朋友忠告才是真正的仁愛。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含義。講的是乾淨的德行,不帶私慾的關係。

(註:根據正見網《三字經》教材改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