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粒子空間

羽化


【正見網2014年10月10日】

由粒子的結構特性所構成的空間稱為粒子空間。“粒子”這一概念具有相對性,一般所指的粒子,是微觀物理學中所說的分子、原子、電子、原子核、中子、質子、光子、介子以及中微子等。從廣義上來說,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更小的物體視為粒子。如在人體上,可把細胞視為一個小粒子;站在銀河繫上,可以把地球視為一個小粒子,等等。李洪志大師指出:“星球它也是一個粒子。再往大去,那個銀河系它也是有外殼的。那個銀河系和無數個銀河系一樣分布在宇宙中,它會不會構成一個空間呢?它也是有連帶的。那麼銀河系以外還有一個宇宙的範圍。那麼這個宇宙的範圍它是不是一層粒子呢?它也是一層粒子。這個宇宙太大了,大的簡直沒法說。而且,三千個象我們居住的宇宙一樣的宇宙又構成更大一層宇宙,那外面是有外殼的,它又是更大一層宇宙的粒子。而我剛講過的粒子是從一個點上展開的,其實每一層粒子都是遍布整個天體的。可是,就是我剛才講過的這也只不過是兩層宇宙,你們已經覺的它不可思議了。其實未來的人類科學也認識不到,人類永遠認識不到那麼高。就是講到這兒,這一層粒子在這個浩瀚的宇宙當中,它也只不過是一粒塵埃,而且是小小的一粒塵埃。你說這宇宙它有多大!我過去一直給大家講的就是這種空間。”(《舊金山法會講法》)

粒子空間甚為複雜,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空間構成形式。粒子空間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物質空間存在的形式之一。粒子的作用範圍構成了場空間。在某些場合下,粒子空間與場空間在範圍上形成交叉,但又有區別。例如,“原子空間”這一概念,是從粒子空間的角度,描述原子空間內的結構及物質構成等,以及運動的方式和機理等。而“原子核場空間”這一概念,則是從場的角度研究原子核的作用機理等,在範圍上要包括整個原子空間,甚至於超出原子空間,涉及到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作用關係。

粒子空間的主要特點有:粒子空間是物質構成的,具有層次可分,如微觀世界中可分為分子空間、原子空間、原子核空間、基本粒子空間等;不同的粒子空間的物質構成、結構、形態不盡相同,所構成的物理圖景也不相同。粒子空間是物質的存在空間,與頻率空間、場空間和能量空間是不同的。但在更微觀世界中,當粒子表現為波動性時,又與這些空間的性質相似;不同的粒子空間具有不同的能量,粒子越小能量越大;每一個粒子都有一層“外殼”,關於粒子的外殼,李洪志大師指出:“還有一種粗糙的空間,就是最表面的空間。我經常跟大家講,當然,上回也有人提問說,我在一篇《精進要旨》中說人類社會恰好在最中心、最外層、最表面。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個最表面的涵義,要按照這個宇宙的理來講它是沒裡外的,也沒有人類所認識的那種大小的概念,和我們人的概念完全不一樣了。我今天就講一講這個“外”。為什麼說人類是最邊緣,最外面?什麼意思呢?就是除了我以前所講過的這個空間之外,還有一種空間,這種空間就像我們今天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一樣,和神所在的空間是截然不同的。我以前所講過的空間都是由更微觀的高能量物質組成的。而我今天講的這個空間是由表面物質組成的。這些表面物質裡面也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粒子。這個很特殊的表面空間,就像我們人一樣,你身體裡邊有不同大小的細胞,也可以叫成粒子吧,細胞表面都有一層皮,那麼一直到我們人體表面的皮上構成皮的粒子的皮,人體的表面粒子的皮構成了人表面的肉皮,這張皮在極微觀下它也是一個個極其廣闊的空間。身體裡邊那個粒子皮構成的肉的組織和表面以內的結構是完全不同的。這個宇宙也是這樣,當然它是很複雜的。我們人生存的這個空間它是一個什麼形態呢?比如說都是由一個粒子組成的,不管有多大的粒子到多小的粒子,每一個粒子都有一個外殼。

我今天實質上就是給大家講這個外殼。而這些外殼雖然粒子包粒子,粒子包粒子,有的粒子好像是在裡邊,地球就是中間位置嘛,其實它們都屬於外邊。這就是我講人為什麼在最外邊。它們都屬於最外邊,因為它們都和最外邊的皮殼發生著連繫。皮殼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宇宙有個最大的外殼,它們都和這個最大的外殼發生著連繫。我們這個人類肉體所存在的空間,也是這樣一種形式。在這個空間當中有這個空間的特點,它和那個神的世界,和那個我以前講過的空間是截然不同的。而宇宙裡邊所有的一切物質的來源都是從這些空間中來的。 ”(《舊金山法會講法》)

大粒子的外殼是由小粒子的外殼組成的,並且是相互溝通的。粒子的外殼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空間體系。這也是一種物質空間存在形式。因為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原子的外殼也組成了分子的外殼;分子的外殼組成了細胞的外殼;人體的肉皮也是細胞的外殼,所有的外殼都是相通的,都是一個體系。所以李洪志大師說:“龐大的宇宙,從最宏觀到最微觀,人類社會恰好在最中間、最外層、最表面。”(《轉法輪(卷二)》<何為智>)。儘管很難理解,但仔細想一想,人類世界確實是這樣一種存在形式;對同一類粒子而言,所構成的空間都是無限大的。如原子所構成的空間遍布整個宇宙,宏觀上看也是無限的遙遠,星系所構成的空間也是遍布整個宇宙,無邊無際;粒子空間表現了粒子的系統特徵和控制特徵,如電子受控於原子核,月球受控於地球,地球受控於太陽,等等;粒子空間還表現為粒子的時空特徵,粒子的自轉與公轉是物質的基本運動形式之一。

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當從分子和原子層次向更深領域研究時發現了質子、中子和電子,初期常常把質子、中子、電子和光子四種粒子稱為“基本粒子”,意思是,這四種粒子構成了一切物質實體的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單元。原子和中子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原子和分子構成宏觀世界的一切,而光子則是光和電磁場構成的基本單元。儘管這似乎是一種很完善的體系結構,但人們也已認識到“基本粒子”這一名稱是不妥當,因為基本粒子本身還有著複雜的內部結構,它又由更基本的東西構成,“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但“基本粒子”已成為習慣的叫法,所以一直沿用下來。到目前為止,基本粒子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家族,總數已達幾百種。其中有些粒子是穩定的,可以永久的存在下去,而有的粒子則是短命的,往往在自己誕生的剎那之間就衰變成其它粒子。

基本粒子有不同的分類,有光子、輕子、重子和強子,輕子包括電子、中微子和µ介子等;重子包括核子和超子,核子則包括中子和質子;介子包括π介子、κ介子和ρ介子等。在高能物理學的研究中,人們已經發現了這麼多的基本粒子,但對基本粒子的空間結構始終還不明朗,儘管人們提出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都未能如意,都有不完善之處,基本粒子能夠衰變成其他的粒子,基本粒子內部的變化並不一定引起宏觀物質整體的變化和改變,這些現象都意味著人們在認識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關係上將發生重要的變化,這不是單靠機械的邏輯推理所能理解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整體上、層次上對形形色色的粒子空間有更深的認識。李洪志大師指出:“道家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很有道理。不是說他的組織結構和宇宙很類似,不是講我們這個物質空間身體存在的形式。我們講,現在科學所認識到的物質身體的細胞以下是什麼狀態?各種分子成份,分子以下是原子,質子,原子核,電子,夸克,現在研究到最小微粒是中微子。那麼到最小最小的微粒是什麼呢?要研究起來實在太難了。釋迦牟尼在晚年時講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什麼意思呢?在如來這個層次上,大,看不到宇宙的邊緣;小,看不到物質的最小微粒,所以他講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轉法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