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9月11日】
從物理學的研究中,人類已經認識到這個生機勃勃、繁華似錦的世界,只不過是電子、質子和中子的數目組合而成。由此看來,這個物質世界太脆弱了,只要改變一下電子、質子和中子的組合,這個物質世界就會面目全非,包括人類自身。在理論上,物理學家們並不否認這一點,只是人類在實踐中改變這種組合併非易事,不然的話,少數沒有道德約束的人早把這個世界和自身變成另一個模樣了!
任何物質在微觀領域都是由負電子、中子和正質子組成。中子和質子的各種不同組合構成了許許多多種類的原子核,從而形成了多種原子,如氫原子、氧原子、鐵原子、鋁原子和銅原子等。根據相應的關係,人們推測粒子可能存在一個具有相反性質的反粒子。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物理學家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正電子和負電子所有的性質都一樣,只是電荷相反,運動速率極快,在普通物質中的壽命極短,很快會被附近的電子吸引而湮沒。正電子湮沒後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轉化成強烈的電磁輻射(γ射線)。
1932年,由安德森用威耳孫雲室研究宇宙線和物質的作用後發現了正電子的經跡。50年代中期利用高能物理加速器又發現了反質子和反中子。反中子雖然也是電中性的,但它的磁矩與中子有相反的符號。在高能物理試驗中,還獲得了由反粒子構成的反氘核和反氦核(即由反中子和反質子構成的反原子核)。
當這些反物質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就把由負電子、中子和正質子所組成的物質空間稱為正宇宙空間,而把由正電子、反中子和負質子(反質子)所組成的物質空間稱為負宇宙空間。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個現實空間就是正宇宙空間,人類就生活在正宇宙空間之中。反物質找到了,但由反物質組成的負宇宙空間在哪裡呢?這正是科學家所正在尋找的。有人曾假設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各占一半,一些遙遠的星系可能全部由反物質所構成,但至今的探索結果都無法證實。
反粒子的存在,人們自然會想到可能存在反原子或反分子,而這些反粒子的性質與普通粒子的性質完全相同,當組合成較大的物體時,你根本就區分不出來哪是反物質組成的,哪是物質所組成的。一個用反物質組成的你和現在的你長得一模一樣,在外觀上是無法區分的。
反物質和物質不接觸時,也像普通物質一樣穩定,但當反物質和物質靠得很近時,就會立即發生湮沒。在地球上1克反物質和1克物質湮沒時,將釋放出5*10的7次方千瓦小時的能量,這種能量是相當大的,並以π介子的形式放出。反物質與物質的湮沒,會以超過原子彈的程度猛烈爆炸。所以人們認為沒有任何星球能包含物質和反物質靠得很近的混合物,這樣就開始了尋找宇宙反物質的工作。由於這不僅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也關係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結構的本質認識,因此物理學界和天文學界都頗為重視這方面的研究。
從頻率空間、場空間和粒子空間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客觀存在的事實已經證明出了眼睛所觀察到的這個現實空間外,確實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位置上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另外空間。在這些空間中,有不同物質表現形式,有不同的物質存在形式,有不同的能量存在,而且互不干擾。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負宇宙空間並不一定在人們所認為的遙遠的宇宙空間。如果真在這個空間中存在著負宇宙空間,那麼在負宇宙空間和正宇宙空間接壤的邊界就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爆炸,一是人們應該能利用天文望遠鏡看到這種爆炸的景象;二是這兩個宇宙空間會很快被湮沒,就不會存在我們這個空間,而現在的事實並不是這樣。
那麼負宇宙空間究竟在哪裡?我們說,負宇宙空間和正宇宙空間是並存的,就在我們眼前,是同一時間在同一位置上並存於另外空間之中。那為甚麼反物質與物質不會發生湮沒而爆炸呢?是因為它們不屬於同一空間,雖然能同時在同一位置上並存,但中間卻存在著巨大的間隔,所以二種物質是不會碰到一起的。
為了便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可以舉例說明。科學實驗表明,原子核中含有極大的能量,任何物質又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那麼任何物體,包括人的身體裡面都有大量的原子核,可以說人的身體和原子核是同一時間在同一空間位置上並存的,但這些原子核的能量為甚麼不釋放出來呢?人們為甚麼感受不到原子核的能量和熱量的存在呢?一般在理論上是這樣解釋的,是因為原子核沒有發生聚變,能量釋放不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就是人距離原子核太遠了,無法感受到這種能量的存在。有人可能說,剛才還說原子核就在我們體內,現在怎麼又說我們距離原子核太遙遠了呢?
理解這樣的問題並不困難,但必須打破人們常規的思維觀念,不能用觀察三維空間物體的方法來理解另外的空間的存在。下面以太陽係為例說明這個問題。在太陽系中,地球的位置距離太陽本身而言,不算太遠也不算太近,所以我們在地球上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和陽光。可是如果在太陽系外層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上,因距離太陽很遙遠,氣溫在-200℃以下,人類如果在這地方居住,該是多麼寒冷阿!所以儘管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的溫度高達6000℃多度,但由於太陽系非常龐大,從整體上來說,在太陽系的外面來看,太陽系還是一個冰冷的世界!
同樣道理,原子核雖然具有很大的能量,但類比之下,整個原子空間也象太陽系一樣龐大,從整體來看,原子和太陽系一樣,也是一個冰冷的世界!對於人來說,儘管人體是由分子、原子組成,裡面有許多原子核,但是離原子核還是太遙遠了。我們知道,地球離太陽比較近,平均距離就有14960萬公裡,那太陽系外層的冥王星離太陽就更遠了。相比較而言,在原子的外邊來看,距離原子核該有多遙遠呢?所以說人體離真正的原子核是相當遙遠的,人類在生理上永遠都無法感受自身原子核能量的表現,因為人體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體自身的熱量是分子運動產生的,可不是原子核產生的!
所以說,正宇宙空間和負宇宙空間雖然可能同一時間在同一位置上並存,但實際相距甚遠,人們也不要擔心相互之間會發生湮沒和爆炸,因為這也僅僅是宇宙的一種存在形式!這仍然是在實證科學的觀念束縛下的對宇宙空間的一種認識。
李洪志大師指出:“在很高、很微觀的宇宙間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物質,這也是真、善、忍最高宇宙特性,在宇宙一定空間層次體現出來的兩種物質存在形式。從上往下、從微觀至洪觀貫穿到一定的空間。越往下兩種性質的物質,隨著不同層次的法的表現狀態,表現越不同,差異越大。從而產生了道家所講的,陰陽和太極之理。再往下,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就越來越發生對立,那麼就形成了相生相剋的理。” “然而宇宙是真、善、忍為特性的,常人社會也一樣。我所說的這兩種物質也只是無數存在於從上到下、從微觀至洪觀,直到人類社會,反映在生命和物質中能造成兩樣性的兩種物質而已。而構成生命和物質從上到下直至人類社會是由無數的各種各樣的從微觀到洪觀的物質構成的。”(《精進要旨》- <佛性與魔性>)
“宇宙有個特性叫真、善、忍。為甚麼說物體的微粒中都有真、善、忍?其實真、善、忍就能夠把最本源的物質──最本源的那個東西還不能完全叫其物質,把最本源的東西聚合成原始最微小的原始物質。形成後把它結合成各種極微粒物質,又把這種微粒物質分化結合成各層空間的土、石頭、金屬元素、光和時間──宇宙中的各種基礎物質。然後進一步生化,產生更大的物質,因此產生了萬物。那麼萬事萬物都產生於這種宇宙特性的時候,裡邊都自然就帶有這種宇宙法的制約性。所以,任何的物質都有佛性──真、善、忍,那就是構成宇宙的東西。佛法,也叫作“道”。”(《轉法輪(卷二)》-<在大嶼山講法>)
“愛因斯坦不是一般人,他發現了宗教甚至神學所講的東西是對的。因為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只限制在人類的知識範疇,就像現在下的科學定義。當人真的往下研究下去,再往下發展的時候,發現宗教所講的是對的。所以更高一層的生命代表著更高一層的科技,他所掌握的科技對世界的認識要超出常人,所以愛因斯坦已經走到人類科技認識的最頂點了,再往下研究發現宗教講的完全是真的。近代有很多科學家、哲學家最後都走入了宗教,都是很有成就的人。而現在被目前科學水平的框框、迷信僵化了的人一概都說成了是封建迷信。” (《轉法輪(卷二)》-<現代科學的框框與佛法的博大精深>)
解憂
時間如水流
人生總帶惆
生生為何來
世世都在求
問天天不語
對月霧滿頭
迷向何人問
真相解天憂
亂世傳大法
一定有因由
(《洪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