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有沒有波動性?

羽化


【正見網2014年11月16日】

談到這個問題,會有人說又是一個奇談怪論。巨大的星球,又自轉和公轉,怎麼能波動呢?從來沒聽說過,也沒看見過 。為了便於討論和認識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物理學中量子與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量子是指能量等物理量取分立值的天然單位。1900年,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式發現了物質這種不連續的量子性質。他發現物質吸收或發射的輻射能量量子,其大小為hυ(其中h普朗克常數,υ為輻射的頻率)。能量分化為量子的現象,只是普遍規律中的一個例子,其他物理量如動量矩等也是量子化的。每一種量子的數值都很小,所以在較大物體的運動中量子化不發生顯著影響,各量猶如能連續變化一樣。但對於電子、原子、中子、質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來說,這種量子化效應就不能忽略。

例如,光在某些方面表現為連續的電磁波,而在亞微觀水平上,它是以分立量或量子發射或吸收的。給定波長的光,所發射或吸收的一切量子的能量和動量都相同。這樣的類粒子的光包稱為光子。如前所述,人們會認識到,量子並不是人們通常所想像的圓圓的,具有光滑表面的小粒子。從量子的大小為h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去掉普朗克常數h量子的大小就與頻率υ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當物質的變化頻率極高時,波長極短時,物質就顯示出粒子性。

量子概念這一事實證明了不同的頻率空間、不同的場空間和不同的粒子空間,因為其物質的構成是具有無形邊界的微觀粒子,所以這些空間和物質能同一時間在同一位置上存在。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電子、光子及電磁波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二十世紀初人們首先發現光在光電效應等現象中顯示出粒子性,在干涉、衍射等現象中則顯示出波動性,由此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L.德布羅意類比已從實驗證明的光的二象性,提出粒子也可能有波動性。三年後,在實驗上探測到了電子的波動性。物理學中把對微觀粒子所具有的波動性的描述稱為德布羅意波,也稱物質波或實物波。微觀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粒子的質量越大,波動性越不顯著,所以日常所見的宏觀物體都只看作具有粒子性。

大尺度空間中的星球、星系等等是否也有有波動性呢?這是一個值得人們猜測和探索的重要課題。如果真能證實星球和星系具有波動性,那人類的宇宙觀將發生一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就真像一個電子一樣,只不過是大尺度空間波動中的一個微粒。浩瀚的星空都處於波動中,而且受控於一種奇妙的弦振動中。這種弦振動不是像水一樣波動,而是立體的,遍布於各個空間,所以從微觀到宏觀,整個宇宙都是和諧的、有序的。有些科學家在許多年前也猜測宇宙可能處於一種弦振動之中。

那麼為甚麼觀察不到星球的波動性呢?怎樣才能觀察到這種波動性?這首先涉及到我們觀察者所處的位置,現在我們站在星球上,連星球(地球)本身的自轉和公轉都無法直接感覺出來,怎麼能觀察和感覺到星球的波動性呢?假如人們站在電子上,也不會感覺到電子的自旋和公轉,更不會觀察到其它電子或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是同樣一個道理。

實驗表明,電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的性質告訴人們,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同時存在,就是當物質顯示波動性時,粒子性就不顯現。當物質顯示粒子性時,波動性就不顯現。

從電磁波譜圖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頻率和波長是一個無窮區間,而人類的觀察角度,也就是視覺範圍,在可見光處,範圍只有0.77μm—0.39μm之間。此時我們所觀測的波長較長的電磁波是顯現波動性。但是,當電磁波的波長越來越短時也就是頻率越來越高時,在藉助測試技術和手段的情況下,人們發現在波長極短的情況下,電磁波則顯示出粒子性。在波粒二象性這一現象被認識之後,我們看到物理學家在表述這一現象時是十分嚴謹和客觀的,也就是說,在波長極短的情況下,物質“顯示”出粒子性,而不是物質“變化成”粒子。這說明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在波長極短的情況下,物質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而是物質在不同的頻率空間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波粒二象性與觀察者在電磁波圖上所處的位置有關。

在電磁波譜圖上,如果把你的觀察位置移到微觀粒子,也就是比電子還小的位置上去觀察時,你會發現原來所說的微觀粒子如電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質子等等,都變成象星球或星系一樣龐大,哪有什麼波動性啊!你會發現比電子更小更小的物質微粒才顯示出波動性呢!

同樣道理,如果把你的觀察位置移到電磁波譜圖中波長極大的一端,也就是站在幾百億光年這個波長的角度再去觀察時,就會發現現在的太陽系也只不過象原子一樣大,地球等行星如同電子一樣飄來飄去,地球上的山山水水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成了看不見的更小更小的微粒。那時,太陽系、星球及銀河系等也會顯示波動性。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當電磁波的波長很短時,它雖然顯示出粒子性,但每個粒子中仍然是電磁波,只不過是波長極短、頻率極高,類似於光子(hυ)罷了。那麼每個粒子中也必然能反映出它所攜帶的整個物理圖景信息,這並非是臆想和猜測,現在人類無法證實,是因為沒有這樣技術和手段,隨著技術的發展,也可能有一天,人們能發明一種解調技術,把光子中的頻率(υ)解調後,從一個光子中就可獲取所攜帶的整個物理圖景信息。

英國天文學家邦諾(W.B.Bonnor)曾論證過,宇宙已經過了無數多個收縮—爆炸—收縮的循環,每一個循環大概要經歷數百億年。換句話說,他們主張一個“振蕩的宇宙”。1965年,桑德奇提出,每一次震盪得周期是820億年。

李洪志大師指出:“人類所知道的這個宇宙,用望遠鏡看到的,也是分子組成的這層表面粒子構成的空間中的東西,所以它還是沒有超過這個空間。至於說這個宇宙的運動,當然大家知道地球在圍繞太陽運轉,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運轉,物質在運動,其實還有更大的運動形式。前幾年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那個地球象喘氣一樣,它是會一脹一縮的。我們的地球它是分子構成的,那麼更微觀的、更小的那個生命組合體在地球裡邊生存的那個生命組合體,看地球是不是個宇宙?構成地球裡邊的一切分子不都是星球嗎?它也是一層宇宙。那麼,它的這種浮動,大家想一想那是什麼?那不和今天他們看到的宇宙中的那個現象是一回事嗎?” (《法輪大法 加拿大法會講法》- 加拿大法會講法)

別讓我為你遺憾

你為何依然相信謊言
一再拒絕神的呼喚
迷失的生命啊
我真心為你深深的遺憾
無論有緣還是無緣
我都默默為你祝願
願你早日看清真相
願你平安度過劫難
只要讓良知衝破偏見
你也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不要等到悔恨莫及的時候
不要讓遺憾成為永遠的遺憾
(《洪吟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