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5月22日】
負神退去後,張友仁趕緊去扶倒在戩兒身上的楊回。
「夫人!夫人!你沒事吧!你怎麼樣……」
平日裡粉嫩的玉頰也被嚇得慘白,炯亮的杏眸也被煙塵和雷火曛得通紅。
張友仁趕緊為妻子擦了擦眼睛,楊回這才感覺能看清事物了,她看向天空,又看向躺著的完好的戩兒,又看向張友仁,問道:
「這是什麼功?」
「這是……」
張友仁話還沒說完,突然,玉鼎、川悠、姜子牙等人皆從洞中出來,慌忙的去扶起他們,只聽姜子牙叫道:
「楊戩!楊戩!」
玉鼎也說道:
「楊戩!楊戩!你怎麼樣了?你的親人來看你了!」
楊回聽著聽著,感覺不太對勁兒,此時,戩兒醒了過來,楊回面露喜色,和張友仁趕緊去看兒子。
只見睡眼朦朧的他起身,見到楊回和張友仁,說道:
「妗母,舅舅,你們怎麼來了?」
楊回剛剛上揚的嘴角漸漸沉了下來……
「你舅舅妗母知你受傷,來看你了。」姜子牙說道。
他摸著頭,感覺頭痛,問道:
「這是哪裡?」
「這不是你師父的金霞洞嗎?」姜子牙說道。
「師父?我有師父?」他艱難的回憶著。
「是呀,你無父無母,從小就在這兒,你師父教你武藝……戩兒,好好養傷,這次你傷的重,可能記憶有損,沒事,慢慢會恢復……」姜子牙說道。
眾人聽姜子牙如此說,也完全不覺得驚奇,就好像這就是他真實的過去一樣。
楊回看向張友仁,張友仁將頭默默低下,兩顆鹹鹹的淚,垂了下來。
「舅舅,你怎麼哭了?」
「妗母,你怎麼也哭了?」
「我沒事了,我好啦!你們不要難過了。」
楊回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轉涕為笑,說道:
「你平安就好。」
張友仁也笑著拍了拍戩兒的肩膀,說道:
「戩兒平安就好。」
楊戩漸漸站起身來,發覺功力不曾減少,身體恢復很快,便說道:
「這化血刀也沒那麼厲害嘛!各位師叔師伯,西岐戰事吃緊,楊戩先告辭了!」
眾師叔師伯也點頭,說道:
「好。」
玉鼎也說道:
「徒兒,保重!」
楊戩點了點頭,說道:
「好,師父,舅舅妗母,我去了!」
說完,便帶著姜子牙回了西岐……
張友仁和楊回的心情比較複雜,便在玉泉山走了走。
楊回問道:
「這是什麼功?」
張友仁說道:
「這是『更憶術』。」
這個是道家上乘神通,更憶術,可以更改人的記憶,功力越高,更改的時間越久。
因為那些負神說,世人皆知,張戩是張友仁的兒子。所以,為了救張戩,張友仁就把很多神的記憶和所有知道此事的世人記憶給更改了。
沒更改而又知道此事的神也有,因為那些神的心性所在,他們是不會向世人透露半分的,也根本不會管這些事的。
所以,確實,世上再無張戩,只有楊戩。
世人說楊戩是楊二郎,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瑤姬。
「姬」在古代是對美好女子的稱呼,也就是說,楊戩的生母,是一位叫「瑤」的女子,在桃山居住,而且是玉帝的妹妹。這些,只不過是神想叫人知道的,神不想叫人知道的,世人也不會知道。
楊戩不是「二郎」,是「二王」,而且現今供養他的廟宇也叫「二王廟」。因為他父親是王,他就是二王嘛!
但他自己不知道,世人也不知道,有些神仙也不知道。
後來,人還給他杜撰了個身世,說她母親是與凡人結合,犯了天條,被壓在了桃山。搞得他也不清楚,他父母到底是怎麼回事。
世人說他聽調不聽宣,一身神通也不上天,和天家親眷關係很不好。那也是因為他的真實身份,就不讓他上天,就故意挑起矛盾。
「斧劈桃山曾救母……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確實劈過,劈了之後發現什麼也沒有,就鬧上天去找王母理論。
講一段番外吧:
且說,楊戩後來也有了神職,只是官不高,常駐灌江口,尊號清源妙道真君。
但是呢,天庭大大小小的宴會呀,事物啊,他也會常常上天來,而且他也屬於天家親眷,上天是必不可免的。
他和「妗母舅舅」關係很好的,他常常說「婉妗如母」。
可後來上邊的負神就不太高興了,有一種東西叫「血緣」,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這個楊戩總上天來,和天庭走的還挺近,萬一哪天他知道什麼了呢?萬一有知道他真實身世的神,沒守好,說了什麼呢?
所以,他必須要和這個天庭有點矛盾,或者是他自己犯些罪,好讓他再與天庭無緣,他要還執意上天,那估計他又要有無妄之災了。
所以呢,一時間,楊戩耳邊多了好多吹風點火的,就說他母親是被玉帝王母害死的。
有的還把「證據」都搬出來了,看起來好像就是這麼回事。說他母親現在被壓在山下,不知死活,那個悽慘哪……
本來逍遙散仙是不講什麼親情的,可是架不住這股「邪風」有目地的吹來。
楊戩那幾日非常難受,他本是很沉穩睿智的性格,可總感覺一股無名之火席捲心頭。
終於有一天,他按耐不住,去找那個世人口中的「桃山」。
叫桃山的山很多,他哪知道他母親被壓在哪座桃山下?
所以他就一座座劈開尋找,很可惜,沒有找到。
這股無名之火越燒越旺,終於,他按耐不住,鬧上天去。
不顧天規,不管禮法,一蓋推開眾神阻攔,非要找玉帝王母「理論」。
不知不覺中,他來到了瑤池。聽見一仙女說道:
「聽說,娘娘最早建蟠桃園時,是做司法天神的時候,整日在崑崙山的桃園中照顧這些桃樹,已然忘記下山了……」
為何這些話會讓他聽到,這就是讓他想一想,仙女的話中是何寓意?為何娘娘的池子叫「瑤池」?為何娘娘休息的地方叫「瑤台」?娘娘做司法天神時叫什麼名字?她住在哪裡?這個桃山是哪座山……
可是呀,人很生氣與激動的時候,智慧就被掩蓋了,再聰明的人,一動氣,智商就大打折扣。所以,為甚麼高層生命要無情呢?沒有了情,才不會生氣呀,才不會動心呀,才是具備大智慧的高等生命,才是真神。
楊戩不悟,繼續胡鬧。
恰巧,王母娘娘的鳳輦鑾駕正飄至瑤池上空。
鳳輦沒有繼續向前飛,而是停於楊戩頭上。
瞬間,轎輦的帷幔消失,只見王母坐於金鳳之上,儀態端莊。
楊戩抬起頭,憤怒的說道:
「世人都說,是你和舅舅害了我娘!是也不是?!」
王母沒有說話,淡淡的神色中也看不出,到底是,還是不是。
「娘娘!你為何不說話?」
王母還是沒有說話,只是垂慧而觀。
「娘娘!為何我劈開桃山不見我娘?!」
「楊戩!你已劈了山!娘娘和陛下也沒有定你的罪!若還吵鬧不休,天庭豈容你造次!天兵天將即刻拿你!」王母身旁一神將說道。
楊戩怒氣沖沖的說道:
「害母之仇若是不報,便是不孝!我劈桃山,闖天宮,皆是為母報仇,以盡孝心!」
說完,便要與天將打鬥起來。
如果他真的打了,可能我們就不知道二郎神這個人物了,就因犯罪被消除仙籍了,畢竟,不是誰都有孫悟空那樣的機緣。就算也有孫悟空那樣的機緣,也要壓上幾百年不是嗎?解脫出來之後,也不知是何種心性了。
就在他將打未打之際,王母突然開口,慢言道:
「戩兒,你口口聲聲為孝而來,你母親的教誨,你為何不記於心間?」
楊戩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一幕,母親的聲音迴蕩在他的耳畔:
「戩兒,你一定要記住,如果遇到十分想做,卻又不應該做的事,一定要忍住!萬事,真為善始,而忍,得善終。
一件大事,要想成功,不能只有真,也一定要有忍。
凡成大事者,必須要忍得住!切記!忍住!」
他也鄭重的說道:
「娘之教誨,戩兒謹記!」
…………
楊戩關於幼時的記憶全部丟失了,可突然間,他想起來了這一幕!雖然此刻的他看不清母親的臉,可是母親的諄諄教誨猶如驚雷般迴蕩在耳畔,心間……
楊戩頓時邪火全消,放下了三尖兩刃槍,跪在王母的面前。突然,他看見有一滴淚滑落下界。
他不敢相信:
娘娘流淚了?娘娘高高在上,怎會為我流淚?
他抬頭一看,威儀的臉上,好似確有淚痕划過,可轉瞬又消失不見,露出的依舊是那張平淡垂目的和藹面容。
他愣在那裡,呆呆的看著王母,內心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
此時,王母又開口道:
「還不快去!」
他突然反應過來,再不走,怕是走不了了,他趕緊起身,飛回了灌江口……
楊戩的邪火消散了,理智恢復了。這理智一恢復,又開始後怕起來,怕一會兒一紙詔書飛來,定了他和他兄弟們的罪。
他有些悔意:
我是無畏,怕是要連累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了,誒呀,真是不該……
楊戩正在家中忐忑,只見太白金星拿著一紙詔書,緩緩飛來。
他心想:
來了,來定罪了……
他出來對太白作揖說道:
「此事皆我一人所為,與他人無干。」
只見太白金星拿著詔書宣旨道:
「灌江口清源妙道真君楊戩接旨!」
楊戩跪下接旨。
太白金星繼續宣道:
「楊戩無召入天,有違禮規,罰俸三年。念楊戩為逍遙散仙,性本無拘,再孝摯動天,劈山尋母,遂允爾聽調無聽宣。欽此。」
楊戩心中疑惑不少,首先,這個懲罰非常輕,輕到讓他沒有想到。
其次,「聽調無聽宣」是個甚麼意思?不明白。
「真君!二王!接旨啊!」太白金星提醒道。
於是,楊戩疑惑的接了聖旨。
太白金星下了雲端,看著楊戩,說道:
「真君啊,有何疑惑,皆可問我。」
「我不明白什麼是聽調無聽宣?」
太白笑著沒有說話,和楊戩進了屋,說道:
「真君,你是太乙散仙,陛下覺得你的個性,適合自在逍遙,無拘無束。只要不逾矩,就不用這些繁褥禮規,像什麼蟠桃會呀,天庭上這個會那個宴的,很拘束,你以後皆可不來,不用總上天去。
但是呢,這個宣不宣呀,是陛下的事,陛下有時也不得不宣,但你以後可以不來,沒有什麼要緊的事,不用總上天來。」
楊戩稍懂,但總覺得這份旨意比較奇怪,但他也不知道哪裡奇怪。總之,就是告訴他不用總上天去。
楊戩又問:
「我想知道我娘到底……」
太白堅決的說道:
「這件前塵往事真君就不要再想了,你身為神官,當護佑一方子民,若為兒女情長牽腸掛肚,實在有失二王身份。」
楊戩點了點頭。
「哦,對了,娘娘托我交給你一樣東西。」太白說道。
楊戩問道:
「什麼東西?」
只見太白將掌心一攤,是一顆「蓮子」。
太白說道:
「三界生靈,皆奉王母為母。娘娘是芸芸眾生的母親,有時,不一定哪個孩子都能照顧周全。
蓮子之心,苦也。憐子之心,苦噫!
望真君能體諒娘娘的一片蓮子之心。」
可能是楊戩明白的一面知曉這事情的原尾委,也可能是被這顆蓮子打動,楊戩看到這顆蓮子,竟淚如雨下……
此後,楊戩再也沒有鬧上天去過。他的身世,他的母親,那些邪風邪火,那一切的前塵往事,那些意難平,都在他見到這顆蓮子之後,煙消雲散了…………